凈居寺
凈居寺,又名梵天寺,位于光山縣城西南部約25公里,它坐落在大蘇山南、小蘇山之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從縣城乘公交共到凈居寺約20分。舊志載:凈居寺系南北朝北齊文宣帝天保年間(550560年)由名僧慧思和尚結庵,唐中宗神龍時(705707年)道岸禪師建寺,始名凈居寺。后廢于兵火。北宋乾興中(約1022年)修復,真宗趙恒賜名梵天寺。元代又毀,明初修復。明末崇禎時再毀,清順治年間(約1650年)再修復。凈居寺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僧超一千、房過一幢(一幢為一千間)。雖屢遭天災人禍,幾毀幾建,仍歷代相沿,傳無絕期,還保存下來了不少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和古跡,有宋真宗“敕賜梵天寺石刻門額,明神宗頒大藏經“皇帝敕命碑,清康熙皇帝“欽賜大蘇山梵天寺重建記碑等歷史名人、學者游凈居寺所題詩賦碑刻三十余通,其中尤為珍貴的是“宋蘇軾游凈居寺詩并敘碑。凈居寺寺院布局齊整,美觀大方,整個建筑設計都是“三高兩矮式的房屋。凈居寺山門為風火墻(俗稱火焰山)。大門東西廂房屬磚木結構,東西各三間為天王殿,中間過路間為韋陀殿。凈居寺的中軸為三進,分佛殿、東西二院。沿中軸線從山門前步臺階直上,經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步步高升。佛殿院兩側是碑廊,鑲嵌著明、清兩代的碑碣。沿佛殿走廊西走是禪堂,東行是法堂、方丈室,對面是縱列的禪房。院內走廊縱橫,前后左右迂回可通。由于戰亂、自然變化和天災,凈居寺現存明、清古老房建筑五十九間。凈居寺主體建筑為大雄寶殿,亦稱大佛殿,是寺內主要建筑之一。大雄寶殿系清代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九架磚木結構。殿內金柱二十四根,硬山頂、單檐、檐柱六根,每根檐柱上方有額枋,額枋為陽刻人物紋式木雕;有三十扇花格扇門,格扇門上方有十五扇花格扇窗。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各五間,屬磚木結構。東廂房為駝峰斗拱式典型的明代建筑結構,西廂房為清代建筑。大雄寶殿現已整修一新。凈居寺在建國初期,列入省文物保護古建筑。曾對殘存的舊舍進行補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大佛殿 大雄寶殿 天王殿 年的歷史 文物保護 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