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山陜會館
中國清代山陜同鄉商賈會館建筑。在河南省社旗縣城內。建于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每座單體建筑多飾以精湛的木雕、石刻和琉璃磚瓦藝術品,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坐北向南,南北長 195.2米,東西寬34.4~44.2 米,占地面積7700余平方米。建筑群以戲樓、拜殿和春秋閣等為軸線,采取左右對稱形式。整體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多以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為各種建筑裝飾內容,表現出會館建筑的特點。建筑群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自照壁至懸鑒樓的前庭,二是自懸鑒樓至大拜殿的中心庭院,三是自大拜殿至春秋樓遺址的后院及道房院。前庭 懸鑒樓南面為會館大門,前對琉璃照壁,左右配鐘、鼓二樓,東、西分別建轅門和馬廚。門前樹高大的鐵旗桿 1對、石獅 1對。鐵旗桿前尚存木旗桿石座。懸鑒樓為木構,正對照壁,南面為正門,背面是戲樓,三重檐歇山式建筑。清道光元年(1821)落成。前面三重檐,上兩層為歇山式樓閣,下一層為硬山式門廊,屋面覆綠色琉璃瓦。戲樓,為三層歇山式樓閣,八角飛翹,氣宇軒昂。檐下,額枋、雀替表面多飾有精美的木雕圖案,內容有民間故事和戲劇場景以及龍鳳花卉圖案等。柱礎石雕,多為獅子、麒麟等吉祥動物。鐘鼓樓在懸鑒樓東、西側,皆為面闊、進深各三間的二層歇山式樓閣。灰瓦頂,綠黃色琉璃瓦剪邊。樓上懸掛鐘、鼓。中心庭院 自懸鑒樓至大拜殿,是會館集會的中心院落。院中心以方石板鋪地,可容萬人看戲。前有石牌坊,兩側為廂房。石牌坊四柱三孔。下有石雕蓮花柱座,橫額上下皆為精雕細刻的人物故事、珍禽異獸、花卉圖案等。大拜殿由前后緊連的兩座單體建筑組成,前為拜殿,后為大殿,建在2.8米高的臺上。拜殿為面闊、進深 各三間的歇山卷棚頂,上覆以綠色琉璃瓦頂。梁枋、斗□皆施彩繪。殿內柱子之下用石雕麒麟大型柱礎,檐部木雕多以歷史故事為主,制作非常精麗。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為二層樓閣。下層四周有回廊。殿頂飾琉璃構件,有樓閣、麒麟馱寶瓶、寶珠、大象馱寶等。大殿額枋、門窗、雀替等處的木雕,技法嫻熟,內容十分廣泛,有《西游記》、《封神榜》等故事中的一些情節,刻畫得十分生動。大拜殿內外有云龍大石雕、2 米多高的quot;十八學士朝瀛洲quot;和quot;漁樵耕讀quot;巨幅石雕畫面等。拜殿東、西兩側有藥王殿、馬王殿。春秋樓遺址 春秋樓原是會館內最早的建筑之一。建于乾隆年間,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火。現保存著殿廡遺址。殿西道院為小四合院。
關鍵字: 歷史故事 山陜會館 建筑群 建筑裝飾 氣宇軒昂 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