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13公里處,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于東漢明帝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因當年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是以白馬馱佛經、佛像來洛傳教的,故得名。 白馬寺是佛教在遼闊中華大地上興起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佛門弟子公認為"祖庭"和"釋源"。在白馬寺山門內東側,有碑亭。高3.50米,寬1.15米。 立于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碑額為篆書,碑文楷書。 文中記述了白馬寺的創建和歷史沿革。撰文者沙門文才,為我國元代著名華嚴大師, 曾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命為白馬寺住持,號"釋源宗主"。碑文字體瀟灑工麗,豐神秀骨,堪稱書法藝術優秀之作。白馬寺因此享有獨特的地位。著名的白馬寺六景是:清涼臺、夜半鐘、齊云塔、藤蘭墓、斷文碑、焚經臺。 寺院的東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丘冢,這里安息著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寺院內現存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等古建筑。 寺院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高24米的13層密檐式磚塔,玲瓏挺拔,古雅秀麗,曰"齊云塔"。此塔初建于后唐,宋代遭毀,金代重修,距今有800年歷史。齊云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據白馬寺現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載,公元69年,漢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號曰齊云"。今存之磚塔,實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齊云塔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游人至此,迎塔擊掌,回聲婉若蛙鳴,別有一番情趣。 白馬寺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寺鐘聲"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關鍵字: 中國 佛教寺院 漢明帝 法蘭 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