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 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12公里處,與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龍門石窟主要開鑿于北魏時期和唐代武則天時期,歷經400余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 其中規模最大、名聲最響的是鑿于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奉先寺窟,里邊的佛像造型雍容典雅、面目傳神,所穿服飾紋路清晰、衣褶宛然。 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碑刻是書法藝術的精品,每年吸引了無數書法愛好者慕名前往。 龍門石窟的代表性洞窟還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看經寺、萬佛洞、潛溪寺等。 香山寺地處龍門石窟景區內。始建于北魏,唐代武則天曾在這里主持了一次詩會。大詩人白居易放情于龍門山水,居住于香山十八年,自號“香山居士”。香山寺北側的白園就是這位偉大詩人的墓園。
關鍵字: 教科文組織 敦煌 武則天 聯合國 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