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堡島
冬春水退可步行至 島上,夏秋季節四面環水,故名中堡島。中堡島和三斗坪一帶的地層,全是 堅硬的花崗巖地質結構,三峽大壩就選在這里,大壩軸線將橫穿小島。考古表明,這一帶地區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代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之久。遺址西區的文化堆積層一般厚達34米,主要包括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湖北龍山文化、商代等四個時代的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是中堡島遺址西區文化內 涵最豐富的一種文化遺存。該遺址的大溪文化遺存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 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制紅陶為主,有少量的夾灰褐陶。器形有夾砂陶和支座,泥質陶的圈足盤、圈足碗、罐等中期的陶系開始出現泥質黑黑皮紅胎陶和彩陶。新出現的 器形有圈足形陶、曲腹杯、彩陶筒形瓶等,其特征是外壁為紅色,內壁和外壁的口沿部分 為黑色。晚期的陶系則泥質黑陶的數量增多,器壁變薄,并出現一定數量的蛋殼黑陶.彩陶 的數量比中期減少,器形與中期也區別不大,中堡島遺址出土的石器數量很多,每個探方出土的石器都達到100件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石器數量最多的一個遺址。中堡島是長江三峽古文明的象征。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其新石器 時代和商代遺址的發現,為我們研究三峽壩區古代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為了三峽大壩施工的需要,中堡島已被淹沒,不復存在,只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永久的地名。
關鍵字: 三峽壩區 不復存在 中堡島 文明史 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