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閣
晴川閣坐落在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夾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 晴川閣整個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回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筑組成。 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是明代嘉靖26年至28年[公元15471549]漢陽知府范之箴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修建的,其名取自唐朝大詩人崔灝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之意。該閣自創建以來,幾經興廢,從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增建,2次重建。現存建筑是1983年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范圍進行復建的。復建后的晴川閣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重檐歇山頂式,麻石臺基,紅墻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回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筑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晴川閣的歷史雖然沒有黃鶴樓、岳陽樓那樣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獨特的地理環境、獨具一格的優美造型以及諸多文人名士的贊詠,使它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楚國晴川第一樓冠譽于晴川閣是不為過的。歷史上的晴川閣同黃鶴樓一樣,數次被毀,現存的建筑為1983年重新修建的。其底層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臺明從檐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閣樓為重檐歇山頂式,上下兩層,沿檐回廊。總體上晴川閣的裝修構件以木石為主,在門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屬部件。景點:晴川閣 晴川閣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因唐代崔灝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閣樓依山面水,景觀奇特,被譽為“楚國晴川第一樓。 禹稷行宮 禹稷行宮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原名禹王廟,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改為現名。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 鐵門關 鐵門關始建于三國時期,唐以前是軍事要塞,唐以后成為商貿通道。明末毀于戰火。清代鐵門關遺址上建關帝廟,祭祀關公。楚波亭 始建于明代,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荊楚雄風碑 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贊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朝宗亭相傳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書 禹貢》中有大禹治水“江漢朝宗于海的說法。 禹碑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紀念。碑文77字,奇特難識。意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碑亭東面的禹碑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晴川閣的歷史悠久,這里的視野極好,樓臺的造型也好,無愧于“楚國晴川第一樓的冠譽。
關鍵字: 關帝廟 占地面積 武漢地區 武漢市 鐵門關 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