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康民俗:皮影戲
皮影戲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于中國陜西,成熟于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于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于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沿襲傳統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被劃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個類別,更加特別的是,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來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皮影戲是山區農民為了祈神還愿和慶賀豐年而產生的一種民間文化.皮影是用大張驢皮涂繪勾金、著色雕制而成, 是一種圖案藝術。所表現的人物、景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皮影戲的表演者點上機油燈,手持皮影在幕布后上場。舞臺形象便靠強烈的燈光將皮影投射到白布上。表演者邊舞邊唱, 題材主要以歷史故事為主。伴奏的樂器共有“5件”:即木琴、套鑼、笛子、鼓(一鼓、雙面鼓、兩套鼓)和撞鈴。
皮影戲演奏者來自農民,群眾和演員有著共同的感情和興趣。戲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深受山區群眾喜愛。在保康,皮影戲流行數百年而不衰。到了近代,隨著文化娛樂活動的日益豐富,皮影戲才逐漸隱退。如今在山區農村,只有在喜慶之日,才能偶然上門表演。近幾年來,先后有北京電影制片廠以及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湖北電視臺等媒體來襄樊市保康縣采訪報道了皮影戲。
關鍵字: 中國 保康 成熟 皮影戲 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