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喀風云人物李自成安葬于九宮山
九宮山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史載,南朝晉安王陳伯恭兄弟九人避戰亂建九座行宮于此,故名。南宋道士張道清至九宮山開辟道場,香火之盛,為全國五大道場之一。
人們也許會問:李自成這位在17世紀中葉叱喀風云、轉戰南北十多年的農民革命領袖,為什么會敗退到吳楚之交的萬山叢中?又為何犧牲在鄉勇團練之手?他的墳墓又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從現在掌握的歷史資料來看,李自成來到九宮山下的時間是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 五月上旬。當年,他攻占北京之后,明將吳三佳引清軍殺入山海關,闖王迎戰失利,退出北京,一路上且戰且走。當時,他從襄陽敗退下來,在武昌與清兵激戰了50多天后,正欲揮軍東下,準備進取南京;不料于九江同敵人遭遇,敗下陣來。李自成本人取道大冶縣的道士洑(今黃石市的西塞山)登岸,經保安、咸寧入通山,渡富水,直奔九宮山下,但在李家鋪又遭敵圍。他率親兵沖殺出來,單人獨騎沿山路往高湖方向走,打算從太陽山進江西。誰料想闖王誤入葫蘆槽,行至牛跡嶺下遇到小源口寨勇頭目程九伯領眾趕來,雙方進展開廝殺。李自成抽出半截寶劍進行抵抗,眾人不敢近前,后被鄉勇的土銑弓弩射殺于樹林之中,年僅39歲。當地群眾偷偷地用兩片破水缸拼合起來,裝殮了闖王的遺體,并將其安葬在株樹包上。后來,人們為了懷念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紛紛自發地為他護墳守墓,并利用迷信故事和鄉規義禁來保護闖王墓,如禁止豬牛等六畜進入墓地,還規定任何人都不準動墳上的一石一木。
關鍵字: 世紀 九宮山 景觀 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