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鳳凰老洞苗寨的古樸風情
鳳凰老洞苗寨
老洞閣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老洞屯于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加強對苗疆的控制,于洪武六年(公元1337年)置貴州衛指使司,以控制湘黔驛道,因老洞閣位于湖南入貴州門戶的貴(陽)鎮(竿)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于板窟邊驛道旁建屯,史稱“老洞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湘、黔、川、滇,大批軍隊進入湘西后駐下屯田,“屯”慢慢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天啟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時領老洞土司;領72寨,控制入番十二司的田興爵在老洞閣建石頭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老洞屯的雛形。石頭城居高踞險,原老洞閣內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石頭城內居住,使石頭城初具規模,成了南下鴉流營(阿拉鎮),此上新寨(臘爾山),西入正大(貴州省銅仁地區),東走鎮竿(鳳凰古城)的十字交通要塞,經數百年的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石頭城不斷完善,石砌的街巷隨處可見。于是老洞閣成了一座明清風格的苗鄉古寨。老洞閣古建筑最大的特色是“馬頭墻”,它最初的作用只是封火山墻,防止鄰人失火殃及自家。具有相當的實用性,但是后來卻成為一種裝飾墻,民間稱之為“五岳朝天”,另一特色是“四水歸堂”,以天井為中心的老房子,以高墻圍護,外墻不開窗,僅靠狹長的天井采光和通風。
老洞屬生苗區,在沱江的中上游,在古寨外邊有一條支流叫潭保河,在當時山區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潭保河成了通往苗區唯一水路交通口岸。潭保河中游有一處叫兩叉河,在明清時期是深山苗區規模大、繁華的圩場,至今還有遺址留存。“天下第一大富豪”老洞麻家富得以迅速發家致富的原因就在于交通、經濟占優勢,一旦有了資本就開始兼并土地,放高利貸。放高利貸的花樣繁多,有“營帳”、“客帳”、“谷帳”,又有“放新谷”、“放貨谷”、“放斷頭谷”等。兼并土地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放高利貸。所以,老洞麻氏家族成為當時苗區地主經濟發展典型代表。
二、古寨今昔
自古以來,苗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由于戰爭與遷徙伴隨的歷史,確立了老洞古寨修筑寨墻把整個古寨圍了起來,在整個建筑群九宮八卦布局中充分地考慮了軍事防御構想,在古寨內巷道縱橫交錯,似通非通,整個布局猶如一張蛛網,又宛如一座迷宮,家家相通,戶戶相連,似連卻斷,似通卻閉,巷道兩邊房屋的高墻隔斷,兩邊高墻內槍口密布,防不勝防,在古寨各處方向分別建有6個保家樓,5個閘子門。每家每戶之間有專用的地下通道,互為連接,四通八達,由此形成了古寨的內八卦形。當時城墻高3米,周長為2公里有余,頂寬0。5米,保家樓每層有6個槍眼,共3層。樓高10。8米,自嘉慶十二年(1807年)老洞古寨出現大富人家有20多戶,每戶都是良田萬傾,金銀無數.他們花費氏財,修建家室一棟連著一棟,整個建筑群檐廊相接,樓閣參差,天井連開井,長達600多米,就象一座迷宮蓋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建筑群內曲徑通幽,抵壁疑無路,巷口入高堂.特別在建筑群的通風、采光、排水、防火的設計上有許多獨到之處。建筑群的木石雕刻,筆畫簡練,線條清晰,形象逼真,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侵蝕仍完好如初,這對研究我國古代苗族建筑藝術是不可多得的資料。許多庭院非常寬大,每一次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形成了完整的古寨建筑風貌,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在古寨范圍內,有文物價值的就多達20多處。主要有陳渠珍公館、麻家富曬谷坪、麻家祠堂、麻參謀故居、苗家土地廟、碾房、苗家青石板街、土司古吊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四十軍代表與陳渠珍秘密會談遺址、湘西最后一位土匪頭子“湘、黔、渝、鄂”反共救國軍總司令龍膏如被活捉遺址等。
老洞苗寨旅游指南
湘西第一古苗寨--老洞苗寨,是湘西最貧困的山寨。家家相通,戶戶相連,有龐大的苗族獨有軍事化石板建筑“麻家宅院”對抗湘西匪患。
老洞苗寨是統治湘西三十年的“湘西王”陳渠珍的公館所在;有富甲四省邊區,大洋壓斷房梁的苗族首富麻家富故居;還有民國苗族第一位將軍--麻智故居。
老洞苗寨還有苗族最原始文化--亮彩(苗語);有湘西最原始、最神秘、最恐怕的巫文化“趕尸”、“放蠱”、“降仙”、“酬神”。
關鍵字: 內 鳳凰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