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五岳之衡山
巍峨的南岳一角
衡山因地處五岳的最南端,故名南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國著名的五岳名山之一,風光秀麗,人文薈萃,素有“五岳獨秀”“文明奧區”“中華壽岳”之美譽。它南起“雁陣驚寒,聲斷衡陽止浦”的衡陽回雁峰,北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長沙岳麓山,橫跨湖南省八個縣市區,逶迤八百里,共72峰,其中南岳區境內有43峰,群峰巍峨,氣勢磅礴,正如清代著名學者魏源在《衡岳吟》中稱贊道:“唯有南岳獨如飛”。
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登臨峰頂,極目楚天,流盼崇山峻嶺,便可領略到“如飛”的氣勢。南岳衡山以其“歷史悠久名氣大、五岳獨秀風光好、中華壽岳眾人仰、佛道并存影響廣”四大特色著稱于世。南岳衡山歷史悠久,其來歷有著眾多美麗動聽的傳說:一說開天辟地的盤古,死后化為五岳,其頭為東岳,足為西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腹部隆為中岳,他的毛發則變成了美麗的花草樹木,給五岳添上華麗的服飾。
戰國時期,山屬楚地,亦間有例行的祭祀活動舉行。將南岳神廟遷建于山下,名曰:“南岳衡山祠”。唐開元十三年,玄宗封南岳神為南岳真君,故廟名又改為“南岳真君祠”。天寶五年,封南岳神為司天王,“司天霍王廟”其名始觀。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詔封南岳神為南岳司天昭圣帝,同年底封神夫人為景明皇后,并敕建后殿,于是岳神廟乃直書之曰“南岳廟”,其形制亦“取則帝居”。元至元二十八年,世祖加封南岳神為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據史載,自唐至清,朝廷遣官致祭南岳的次數分別是:唐8次,宋22次,元17次,明33次,清44次。為與已有帝王爵號的南岳之神相對稱,歷代王朝還不惜耗費巨資,鳩工耗材,對岳神之祠一而再地進行修建。據查考,自唐迄清,南岳廟曾5次毀于火,又經過去次重建和16次的修繕與擴建,幾乎無一次不是由皇帝親自下詔或批準督撫之奏而辦理的。
清康熙年間的那次重修竣工時,康熙帝還親筆撰寫了碑文以記其事,并御書“光輔紫宸”、“永峙南維”二匾額懸于大廟正殿門上。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嘉慶、同治、光緒有5位皇帝也都向南岳廟頒賜了匾額。到清光緒八年的一次重修后,已形成一座占地九萬八千五百平方米,擁有四重院落、九進房屋,紅墻外兩翼還有八觀八寺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被稱為“江南第一大廟”。整個建筑物既揚北方宮殿之雄,又有南方園林之秀,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布局嚴謹,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與高超技藝。欞星門外御街南端有石制牌坊一座,正中坊額上刻的“天下南岳”四個大字,乃宋徽宗當年手書。字雖四個,卻給了南岳以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徽宗還在南岳留下了“壽岳”石刻,充分肯定了南岳的壽文化地位。由于歷代皇帝與官府的崇信和推崇,“南岳圣帝”的名望日高,更吸引了眾多黎民百姓前來燒香朝拜,歷千年百載而長盛不衰。
關鍵字: 華夏 南岳 白馬 衡山 軒轅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