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情結
如今寫這樣的文字讀者很少了,可能屬于孤芳自賞,即便是這樣我仍然想寫出來,以抒發出自己的情感。
對于延安很多人都知道延安精神它是革命根據地,我最初也是這樣,比較平淡沒有過多的牽掛。然而在1989年之后,我從一張照片和一首詩詞中引發出抹不去的惦念情懷,照片中是我的父親母親,詩詞作者是我的父親。當年父親是徒步從浙江海寧走進延安,投身革命,一別五十二載重回舊地,他們感慨萬分。平時父母親很少談及自己的往事,所以我們知之甚少,從延安回京后,他們的情緒激動侃侃而談,講起他們在延安結婚,住在延安橋兒溝三個春秋,講起當年給毛主席送信等一系列有趣和值得懷念的事情,當談起這些時他們的神情仿佛又回到當年。
正是由于當年他們的敘述使我對延安一直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向往和關注。今年有機會我去了延安,看到了寶塔山,可惜延河水已經成為小溪,向當地人打聽橋兒溝,如今那里早就沒有了窯洞,雖有些遺憾,但也深感欣慰,畢竟這些年的發展使延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人都講現在我們延安人揚“煤”吐“氣”了,延安物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延安的石油儲量4.3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億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萬噸,因此延安的工業經濟騰飛條件十分的優越。歷史的潮汐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豐厚的人文旅游資源,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軒轅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民族圣地,雄奇壯美的壺口瀑布,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北宋時期開鑿的清涼山萬佛洞和鐘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歷時千年開鑿的鐘山石窟,專家們稱它完全可以和敦煌相媲美。舉世聞名的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一大批革命舊址,更增添了它無穹的魅力,這一孔孔土窯洞、石窯洞和低矮瓦房,曾是指揮千軍馬、粉碎蔣家王朝的司令部。
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陜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陜北大秧歌,無不寄托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若父母有知會非常開心的。
關鍵字: 向往 寶塔山 延安 軒轅黃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