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君山游記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天高湖闊,樓閣恢宏。果然名不虛傳。有幸游歷過“江南三大名樓”。感覺風格迥異,各有千秋。黃鶴樓雄峙山巔,俯視滾滾長江;滕王閣雄偉氣派,極具文化意蘊;而岳陽樓則是以造型奇偉,湖光樓影相映生輝而名聞天下。“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凡到過岳陽的人想必都會有如此感嘆的。岳陽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名勝古跡遍布城區,岳陽樓更是一枝獨秀,古往今來,名人騷客,達官顯貴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賦詩題對者不計其數。岳陽樓雄踞于岳陽古城西門之上,風格獨特,樓高25.35米,上下三層,純木結構,線條優美流暢,遠遠望去猶如古代武士的頭盔,相傳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其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想不到這風和景明、吟詩弄月之處也曾有過鐵馬嘶鳴、戰艦威武的昨天。此樓由高聳的四柱承載全樓的重量,柱、梁、檁、椽之間絕無一根鐵釘,僅靠榫頭銜接,但卻風雨不動,安然如山。令你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嘆為觀止。岳陽樓自唐朝開始逐步成為旅游勝地,到北宋時期應時任巴陵君守滕子京之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在覽圖之余妙筆生花、文采飛揚,揮就了一篇雄渾大氣,哲理豐富的千古奇文《岳陽樓記》。更使該樓名揚中外了。岳陽樓匾額為大文豪郭沫若所題,剛柔并濟,瀟灑飄逸,步入樓內,令你眼花繚亂,歷代名人詩詞歌賦,筆墨丹青,或語言魂麗、或意蘊雋永。精雕細刻,翰墨飄香,置身其中仿佛徜徉于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二樓陳列著的由12塊紫檀木拼成的一副《岳陽樓記》,為清代書法家張照書寫,字體方正大氣、入木三分,技法變化無窮,令人拍岸叫絕,被定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引人注目的當屬毛澤東所書“詩圣“杜甫的《登岳陽樓》,筆力酣暢,龍飛鳳舞,氣勢奪人,雕屏金光燦爛,滿堂生輝。信步頂樓回廊,憑欄遠眺,八百里洞庭“南通巫峽,北極瀟湘。”波光云影,雪浪連天,不由得讓人感慨萬端,心胸為之豁然開朗,極目遠方,君山輕籠著云霧之紗,如夢似幻,若隱若現。下樓后乘快艇駛往君山,一路乘風破浪,小艇上播放著《洞庭魚米香》音樂,更叫人心曠神怡,湖面上浮光躍金、船來帆往,其中也有載客游船,漁家漢子、漁家妹子的歌聲時而傳來。悠揚回蕩。時值金秋,驀然想起李白的詩句:“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及岳陽樓上的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江山如畫,激發了“詩仙”的豐富遐想。駕駛快艇的帥小伙,談鋒甚健,滔滔不絕,對洞庭湖及其歷史掌故了如指掌,聽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大飽耳福之余,頗感受益匪淺。行至湖心時,忽然想起是女兒生日,便打了一個“越湖”的祝福電話,告知她我的所在,引來她無限的驚喜和不盡的遺憾,因為她當時正學《岳陽樓記》。 下艇后步行百米左右便到了君山腳下(東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刻有“封山”二字的青石,旁側有一印鈐。相傳當年秦始皇南巡至此,忽然風狂浪猛,驚問屬下緣由,答曰湘水神作怪,秦始皇大怒,遂下令放火燒山,并在石壁上鐫刻了幾顆大印,以示鎮壓,后人稱之為“封山印”,嬴政的霸氣可見一斑。 沿山路緩步而行,不遠處便是“二妃墓”,雖然簡樸,但環境清幽。“二妃”又被后人尊稱為“湘妃”,是“堯”的的一雙女兒,“舜”的兩位妻子,舜帝南巡崩于蒼梧之野,“二妃”一路找尋至此,因相思而淚灑修竹,致使竹竿上紫斑點點,形成斑竹,后人亦稱之為“湘妃竹”,古往今來,對此不乏溢美之詞,由以毛澤東的 “斑竹一聲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而令人感覺意境深遠,我也是因此而知道這個典故的,多少年來一直感慨系之。記得那天在“二妃墓”周圍的斑竹林、樹叢中棲息和低飛著好多羽毛潔白的鴿子,甚至飛落到游客們的肩上、手臂上,老朋友一樣和平相處,毫無驚恐之色。人與鳥類的友好和諧充滿了詩情畫意。拜別了“二妃墓”來到了“朗吟亭”,此處為呂洞賓醉酒吟詩之處,與岳陽樓側的“三醉亭”遙相呼應,此位仙人“指洞庭為酒,渴時浩飲;君山做枕,醉后高眠。”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在酒香亭左側上坡處游覽了“楊幺寨”,這位農民起義領袖指揮和練兵的舊址能保存到今天實屬不易,談到楊幺就會想起“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他是我尊崇的一位精忠報國的英雄豪杰,但每每念及此事,總讓我心中隱隱作痛。游過“龍涎井”又來到“柳毅井”,柳毅傳書的故事我最早是童年時從“年畫”上了解到的,那凄美動人,纏綿悱惻的動人佳話流傳甚廣,在戲曲舞臺上也大放異彩,面對此井我思緒萬千……來君山而不飲茶是會留有遺憾的、于是尋得一清靜幽雅、面湖而建的茶樓落座。笑靨如花的服務小姐送上了“瓊漿玉液”般的“君山銀針”,此茶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一杯在手,清香四溢,聞之則醉,入口后更是神清氣爽。透過茶樓寬敞明亮的落地玻璃窗舉目望去,近處百花爭艷、綠竹搖曳;山下洞庭湖煙波浩淼,一碧萬傾;遠處的岳陽樓傲然矗立,依稀可見。這山光水色、悠久歷史、美麗的傳說、動人的神話交織在一起,留給人間一幅秀麗的圖畫,留給游客一個難忘的回憶。
關鍵字: 奇偉 岳陽樓 水 滕王閣 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