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岳陽樓記游
對岳陽樓的仰慕始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雄渾宏大的氣勢震撼著我的心靈。后來,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孟襄陽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黃庭堅的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李白的“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雍陶的“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禹錫 的“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等膾炙人口的詩句,讓我對岳陽樓的仰慕達到極致。然而,第一次看到岳陽樓,心中卻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遠遠看見岳陽樓,四周是一片陳舊,甚至在個別地方出現破敗的痕跡。導游見狀,趕緊把我們的注意力拉到一千多年前。岳陽樓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哈哈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進岳陽樓公園,沿古城墻拾級而上,即見一座橫額為“南極瀟湘”的牌坊,牌柱上左題“南極瀟湘千里月”,右題“北通巫峽萬重山。”是改造范仲淹的文句而成,巧則巧矣,但無新意。仙梅亭也是很有些來歷的。明崇禎年間,推官陶宗孔維修岳陽樓時,在岳陽樓下湖濱沙磧中掘出一塊石板,上面有枯梅一枝,無葉,但有花二十四萼,都自成文理,認為是仙跡,便修建一座小亭以紀念。導游一點也不在乎我們的感受,繼續賣弄他肚中那些牽強附會的傳說,硬生生地向我們灌輸對面的“三醉亭”關于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的傳說,還故作懷古幽思狀。我之所以鄙薄此類傳說,不是因為傳說不美麗,而是因為靠幾段神秘兮兮的傳說支撐的風景名勝終歸缺乏歷史的硬度,經不起考證。其實,仙梅亭與三醉亭的著意點綴是為了襯托“岳陽天下樓”的威儀,這種品字形的建筑群,在美學上稱為和諧,最符合國人傳統審美心態。步入岳陽樓,才找到了一些感覺。清朝書法大師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雕屏,其字既有歐陽修筆法的勁峭嚴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還有褚遂良字體的疏瘦勁練,堪稱書法一絕。許多不同口音的游客稱奇一番后,禁不住誦讀起來:“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第三層的雕屏系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龍飛鳳舞、揮灑有神、意態秀拔,不愧為岳陽樓現代書法藝術中的瑰寶。我想,如果沒有文人出自內心贊譽的江山,再怎么秀麗,也缺乏藝術底蘊,更別談什么旅游價值了。而這詩圣遺篇,領袖筆墨,天下古樓,三者融為一體,可謂相得益彰了。矗立樓上,憑欄遠眺巴陵勝狀的洞庭湖。放眼望去,洞庭湖水波微動,氣意朦朧,水天一線,不知天地之分也,景象及其雄闊。真可謂是“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樓的琸約豐姿,洞庭湖的雄渾博大,君山的娟秀清麗,令我傾心動容,贊嘆不已。在如此氣勢之下,難怪文人墨客出口即成千古佳句。而我等愚人,卻口干舌躁,未能吐一言,唯有默念前輩詩詞,得其意境,添吾游興。下了樓,去其他幾處轉轉,不過是些商店而已,蠟像館里面是古代與岳陽樓有些淵源的文人,不過拍照卻要取景費的。小喬之墓坐落于一個角落當中,謐靜肅穆。由于是這么有名的地方,也無太多能力描寫出它的景色。感覺岳陽樓并沒有保護和開發好,太多的商業氣息令其歷史感一掃而空,特別是樓上的彩旗,頗為顯眼而又不合于景
關鍵字: 東南 云夢澤 岳陽樓記 畫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