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湘游之——高墻之下觸摸歷史
在沅水與巫水的交匯口有一座古老的商城,它就是洪江。沈從文在他的《沅水上游幾個縣份》開篇中曾這樣描述:“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貨以木材、桐油、鴉片煙為交易中心。市區在兩水匯流一個三角形地帶,三面臨水,通常有“小重慶”稱呼。”沅水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水量豐沛。而在洪江交匯的竟有大小溪流41條。(洪江古商城入口)因水興商,因商繁榮。在崇山峻嶺綿延不止、陸上交通十分不便的西南地區,這寬闊的水域自然顯現出其水上交通的巨大優勢。早在春秋時期,這里就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驛站,自唐代起,這里開始形成往來交易的墟場,至明代,這里已吸引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商賈和流寓之人紛至沓來,成為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流通“通衢”要塞和文化中心。當時這里船只密集,帆檣招搖,有“見船不見水”之說。大量的鴉片經這里西南達滇、黔、桂,東北至吳、越、楚。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賈豪富在這里筑宅建鋪,經營各類商品物質;尋著商機而來的各色人等在這里鉆營謀生。于是這里成了一座淵源深厚的商業古城。《洪江志》中記載:“洪江寄命于商,全城3·76萬人,經商者就有1·5萬人。” 那時,洪江的木材商就有200多家,從業者幾千人,輸出總額占洪江市場貿易額的35%,運輸的木排長達十多里,堪稱洪江一大風景。洪油是當時與絲綢、瓷器齊名的一大出口品牌。那時,洪油每年輸出20萬擔。晚清時候,洪江經營洪油的大字號就有十多家,貿易額占洪江商業資本的1/3。沈從文在《常德的船》中寫道:“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巨無霸的船只,應當屬洪江油船”。鴉片是當時商界第一奪命買賣,但從清朝到民國,鴉片是洪江的主要稅源。當時的厘金局稅收內容主要就是鴉片稅和花稅。同時,這里又成了名副其實的移民古城,匯集著29大會館,融入了閩越文化、吳越文化、南粵文化、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芷蘭文化及楚文化。而貫連這些文化的經緯則是洪江特有的商業文化。(楊義齋木行)我們看洪江古商城純屬意外收獲。在我們的行程計劃中并無洪江這個點。到達湖南通道縣后,我家司機意外得知其高中一同學在洪江工作,而我們那天的行程安排是由通道經洪江到鳳凰,并無游覽景點的計劃,因而時間稍有寬余。于是我們臨時決定到洪江會同學兼游古商城。車輛進入洪江后但見一條大江倏然在眼前舒展開來,水面寬闊碧綠,船只悠然往來。江上一條鐵橋飛架。領隊按照他的衛星導航儀直奔鐵橋而去,而我家司機的同學則電話叫我們別過橋。后來我們才知道,鐵橋連著兩個叫“洪江”的地方。不過橋的洪江才是沈從文筆下的洪江,原是洪江市,一個縣級市;而橋那邊的洪江原是黔陽市。改革開放后,這兩個市曾合并為一個洪江市,可是由于遺留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導致兩市最后重新分開。分開后,黔陽市拿走了“洪江市”的名字,而使得洪江市無奈改名為“洪江區”。古商城就在洪江區市中心。這里現在還完好地保留著明清以來的380余棟古窨子屋,8大油號,18家報館,23家錢莊,29大會館,34所學堂,48個半戲臺,50多家青樓,60余家煙館,70余家酒店,80余家客棧,200余個作坊和近千家商鋪。占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唯一古商城,被譽為“活的中國傳統商業教科書”。是我國內陸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380余棟古窨子屋呈“七沖八巷九條街”的井字型格局排列。其建筑結構獨特,以四合院的形式毗鄰而筑,一般一進二層,二進二層或三進三層,三層上南北間有木制天橋通連。房屋布局為前店后宅或上店下宅。屋內常有石板制作的長方形太平缸,雕有精美的花鳥魚龍圖案,用來蓄水防火,養魚觀賞。窨子屋以高高的封火墻圍砌,屋頂從四面八方按比例向內傾斜,形成天井,以納陽光。這些灰色高墻看上去像城堡,據說是為了防火防盜與防紅杏出墻。墻面斑駁陸離,許多地方都泥灰剝落,露出了里面的青磚,昭示著歲月的痕跡。許多墻上都刻有商號,窗小而少。有些大門及封火墻按著風水的說法建成了弧形或斜角。地面全由青石板鋪成,巷道幽深、危墻林立,古意油然而生。(幽深的小巷)(青石板巷道)(墻上嵌刻的商號)(斑駁的墻上窄小的窗)(弧形的墻)(斜角的門)(墻間的天橋)(雕花太平缸)循巷走去,肖恒信油號、楊義齋木行、徐福隆商行、絲綢布莊、美孚洋行……一家家招牌在眼前幻化,我們仿佛走進了歷史。洋行里數銀子的聲音、店鋪里撥算盤的噼啪聲、碼頭上劃篾片包木材的聲音、釘滿門釘圖案的大門吱吱呀呀開閉的聲音和唱戲喝彩的清腔韻調嘈雜聲在幻覺中此起彼落。那些只出現在書籍、影視中的“淮鹽緝私局”、“汛把總署”、“厘金局”、“鏢局”、“煙館”及青樓在這里依然保存完好,門窗閣樓雕刻精美,煙館的墻上還貼著那時的招貼畫,向人們昭示著那個商業繁榮、商賈云集的輝煌時代。青石板上那踢踢踏踏的腳步聲卻又將我們帶出那個繁華不再的時代。(汛把總署大門)(收鴉片稅和花稅的厘金局)(忠義鏢局)(煙鋪)(煙鋪墻上的招貼畫)(煙花巷)(當地有名的青樓紹興班)千百年來的經營歷史結晶出洪江人的經商之道。“魚龍變化”、“外圓內方”、“吃虧是福”成為洪江人共同遵循的商業警訓。它告誡人們商海沉浮、變化無常,需深諳其中虧盈轉化之道。陳榮信商行的墻上大書著的鄭板橋真跡“吃虧是福”就教誨人們“禍兮福所依”的道理……千百年后的今天,隨著陸路的興盛,水道漸漸被冷落,洪江商業也逐漸衰沒,整個商城再次出現“魚龍變化”的轉折。商城冷清了,然而對于洪江人來說,他們似乎見慣了太多的起起落落,經歷了太多的興衰更替。所以,無論情勢如何變化,他們都能靜靜地注視、默默地承受。他們也許在等待,等待著重新興盛的時機……

關鍵字:
三角形 出口 水 沈從文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