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甘肅——興隆山國家4A級森林公園
興隆山位于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五公里處,距蘭州市60公里,海撥2400米。是國家“aaaa”級旅游勝地。古因“常有白云浩渺無際”而取名“棲云山”,向有“隴上名勝”之稱,被譽為“隴右第一名山”,早興隆山在西周時已成為道人鑿洞修行之地。
興隆山
興隆山是距蘭州市最近的國家級自然森林保護區。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西峰“棲云”海拔2500米,二峰間為興隆峽,有云龍橋橫空飛架峽谷。現棲云峰有混元閣、朝云觀、雷祖殿等殿閣;興隆峰有二仙臺、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淚亭等景點。史載,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于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內;1949年8月才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興隆山因這段歷史而更加著名。
興隆山
興隆勝境歷史悠久,據載,早在西周時,就有人隱居修行。至唐、宋,這里更是殿宇富麗,稱“洞天福地”。清乾隆年間,山西曲沃人劉一明(道號悟元子)苦修三十余年,起造建筑七十余座,著書三十余部,為研究醫學、道教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西夏交兵,曾在這里施展過雄才大略。1939年至1949年,成吉思汗欞棺從內蒙遷陳興隆山達十年之久。明崇禎二年,李自成于這里揭竿起義。清陜甘總督左宗棠,魏光燾等人,民國時期蔣介石、于右仁、張治中等人也曾來山觀光。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葉劍英、胡耀邦、趙紫陽、楊靜仁、王兆國、鄧寶珊、朱穆之等也曾留下足跡。
興隆山景區
大佛殿
為了紀念成吉思汗靈櫬在興隆山暫厝十年的歷史,以其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的作用,1987年蘭州市人民政府和榆中縣人民政府投資四十二萬元重建大佛殿,榆中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得元同縣外事旅游局局長單進倉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協商,并同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聯系,將在伊金霍洛安放的成吉思汗、忽蘭哈敦的靈櫬及其遺物蘇律定、寶劍和馬鞍進行復制,得到協助和支持。經過一年的共同籌備,終于在興隆山大佛殿成立“成吉思汗文物陳列館”,使歷史的一幕得已在現。
大佛殿
大佛殿中間有大殿三間,兩旁各有配殿兩間。斗拱重檐,雕梁畫棟,均以藍、綠、紅三色相間彩繪,莊嚴肅目。殿前三株云杉挺拔高大,院內有蒙古包五頂。大殿上方“大雄寶殿”四個字是趙樸初的手筆。正殿里供奉著三方佛,中間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左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前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馬背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
云龍橋
云龍橋
云龍橋是一座畫廊式木拱橋,橋身為木體弓形,精巧玲瓏,似彩虹跨越山澗。橋身長155米,寬3米,橋上設廊7間,橋的兩頭各有一閣,是歇山頂四角飛檐的建筑。廊內雕梁畫棟,廊頂覆蓋琉璃瓦。按道家的義理,“龍騰云,云從龍”,這座橋使棲云、興龍兩峰貫通一氣,所以叫做“云龍橋”。橋頭篆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云比泰山多,霖雨蒼生仙人悅;龍入滄海外,撲巒翠靄靈氣來。”
興隆山
旅游小貼士
如果要舒服,還是建議這樣走:在天水路什字做蘭州到榆中的車,7元每人。如果不堵車,45分鐘左右就到縣城的環形廣場了。可以走路(從市場口進去,出市場南口左轉)或打三蹦子到電信(3元每人),有到馬坡的車,大概兩塊錢就到了。
要是從文化宮走的話,路況很不好,顛的厲害,要做好臉貼到車頂上的準備。
關鍵字: 蘭州市 興隆 旅游勝地 榆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