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不要錯過的節慶日
伏羲文化旅游節
伏羲是中華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則是屢見于古文獻記載的“羲皇故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天水黨政領導和有識之士對伏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傳工作非常重視,使伏羲文化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1988年時逢龍年,天水市政府于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誕辰之日(民間人祖廟會在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是伏羲誕辰日),正式舉辦了首屆“伏羲文化節”,隆重地舉行了伏羲祭典活動。在1991年伏羲祭典活動期間,成功地舉辦了“羲皇故里國際旅游業務洽談會”。當時前來朝拜觀光及進行伏羲文化交流的,有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臺灣等地的客人。
從2000年開始,伏羲文化節改為伏羲文化旅游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3屆節慶活動。伏羲文化旅游節是對傳統的伏羲祭典活動的一次重大改革。本著尊重歷史、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以傳統文化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的原則。目前,伏羲文化旅游節已具有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莊嚴肅穆的拜謁祭典儀式;秦州夾板舞、甘谷嗩吶、武山旋鼓等大型群眾藝術表演;專業性的傳統、現代戲劇、音樂、歌舞演出,以及明星演唱會,體育邀請賽;組織尋根訪祖游等觀光活動;舉辦旅游商品展銷和線路宣傳、推介會;舉辦大型商品交易會、經貿洽談會和進行招商引資及天水文化、旅游風情藝術展等活動。
“上九”朝觀會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天水市市民傾城而出,去天靖山麓的玉泉觀“朝觀”。朝觀是天水最大的廟會之一。
正月初九據說是玉皇的誕辰日,后世道觀皆于每年此日設醮祭祀。天水市玉泉觀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勝地,現辟為玉泉觀公園。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市民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觀,觀前觀上,爆竹喧天,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到零點時,人流幾乎水泄不通,鐘磬聲、鼓樂聲、歡笑聲相融相和。龐大的朝觀群流光溢彩,人流迤邐半山,游樂盛況空前。夜半之后,人流漸歇。初九廟會日,遠遠近近的人們扶老攜幼,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觀,掀起“朝觀”的又一高潮。觀前美食香氣誘人,各種商品琳瑯滿目,雜耍娛樂使人目不暇接。這時,朝山會上身著古裝的夾板隊踏步而來,旗幡飛揚中夾板聲聲,使廟會氣氛達到頂峰。打夾板本是天水祭神古樂的延續。
到清嘉慶年間,因為祭羅玉河水神,向天許愿,朝山會才于每年正月初九確定下來,且規模越來越大。天水朝山會所用的夾板約有一尺五寸長,在打夾板的過程中附有旋轉的舞技,鏗鏘有力的夾板聲中諧伴鼓、鈸、鑼、簫、嗩吶等民間器樂,給人以粗獷肅穆之感。一時間,秦風秦韻引得古城萬人空巷,組成一幅既有傳統民間文化特色,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人間游樂圖。
天水“浴佛節”
天水的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這一天,麥積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華蓋寺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城區的南郭寺、北道區的凈土寺迎來成千上萬的游人。各石窟、寺院在舉辦佛事活動的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游人,還開展各種文藝娛樂活動,舉辦旅游商品和書畫展銷等活動,豐富了節日的內容,既滿足了群眾的信仰需求,又引導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在積極健康的氣氛中進行游樂活動。
關鍵字: 中華民族 伏羲文化 天水 旅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