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
董志塬是由于地板裂變擠壓壟起和黃土移動堆積而形成的,距今已有二百萬年歷史。西周時,處西周與西戎的結合部,是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帶。《民國叢書middot;左文襄公在西北》載ldquo;董志塬在馬蓮河兩岸,縱一百五十里,橫二百八十里,扼陜甘兩省關鍵amp;。董志塬是甘肅省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黃土高原區,塬面寬廣,一望無際,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邊,形象地表述了董志塬的廣袤無垠。《后漢書》中有ldquo;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amp;的記載,表明董志之地名始于漢代。ldquo;董志amp;一詞,有董正天下之意,內涵一種精神,代表一種力量,可反映董志塬人民的志氣和愿望,猶如今之命名,總是寄寓一種期望一樣。以董志為董志塬命名,獨具一格,是恰如其原的。今之董志塬,東起馬蓮河西岸,西到蒲河東岸,南至長慶橋,北過驛馬以北的桐川鄉,直接野狐溝。南北最長處11 0公里,東西最寬處50公里,面積達910平方公里,是慶陽十二個大原面積的4/5,乃隴東第一太原。塬面共有21個鄉鎮,35萬多人,乃隴東糧倉的中心區,真不愧為ldquo;有董正天下之志amp;也。
關鍵字: 桐川鄉 董志塬 長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