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峽
又名鎮夷峽,當地人稱石峽,位于羅城鄉天城村,因地處黑河中下游交界處,且分上、中、下三段故今又稱其為“黑河小三峽。相傳原來峽口被巨石阻塞,常有水患,大禹治水時用神斧將巨石劈為兩半,山崖上至今還留有當年的遺跡---神斧鑿痕。
峽口周圍山嶺重疊,壁立千仞,飛鳥難渡,黑水中分,僅此一線。漢晉時期從黑河北岸通往匈奴老巢---龍城的古道便由此穿過,正處于甘(甘州今張掖)、肅(肅州今酒泉)、蒙(今內蒙古)三方交界,而且左右山崖如刀削斧劈,十分險峻,自古有“天城鎖鑰之美譽,在抗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發揮了天險要隘的戰略作用,所以古人美其名曰“鎮夷,建國后方改為“正義峽。
這里舊有黑河古渡、蘇臺云香、紫塞平沙、趙墓煙冥、石峽晚翠、紅崖早霞、東山峭壁、西嶺生鹽等“鎮夷八景,明代詩人岳正觀后分別以此“八景為題欣然賦詩贊賞,一時名播四方。
峽中山間古跡眾多,其中又以霍王廟、趙公井和閆相師碑尤為著名。天城山上的霍王廟是當地人為紀念漢代名將霍去病而建,當年正是因為霍去病,使得匈奴驚弓喪膽發出“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牧業不生息;亡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的哀嘆。公元前70年,峽外狼煙又起,漢宣帝派大將趙通率鐵騎出鎮夷峽迎頭痛擊,在石門山殺得來犯匈奴潰不成軍,追擊途中又得到烏孫國兵馬的夾擊援助,最終取得了擊斃匈奴魁首的全勝戰果。之后,趙通奉命留守峽口,在此筑城屯田,養馬練兵,使匈奴數十年不敢妄動。趙通辭世后,當地軍民在他生前親自開挖的水井前立碑,銘刻“甘泉濟眾以作紀念,后世稱之為“趙公井。出生在當地的閆相師,智勇雙全,在平叛衛國中屢建奇功,最后官居甘肅提督。于乾隆27年病卒后,被朝廷加贈太子太保榮銜,乾隆皇帝特御賜祭葬碑,碑文如下:“朕惟虎臣作鎮,必資保障之材;麟閣銘勛,每悼宣勤之佐。是故生則錫之
關鍵字: 正義峽 石門山 祁連山 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