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城池、寺廟與城鎮
興國最初是一座城池之名,以其“振興國家的美好含義深受歷代秦安人民的青睞。興國寺、興國鎮的命名,皆源于此。
東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193年),略陽(今秦安縣隴城鎮)氐族首領阿貴在略陽川(今清水河流域)修筑“興國城,統領“部落萬余,自稱“興國氐王。關于興國城的故址,元人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說,“在略陽縣界。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馬超占據冀城(今甘谷縣),仇池氐王楊千萬響應馬超的號召,率眾離開仇池,屯兵興國城,與興國氐王阿貴合為一體支持馬超。后來馬超兵敗奔蜀,阿貴被夏侯淵攻滅,楊千萬逃遁,興國城失守。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396年),乞伏乾歸西徙羌人,即興國故城置郡,以其侄阿柴為興國太守。至北魏,興國郡被廢。此后,興國之名很少見于史籍。
興國寺原名興谷寺,俗稱“官寺,位于秦安縣城北街。元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寺已初具規模。明嘉靖年間(公元15521566年),著名學者胡纘宗題其寺額“興國寺,又書“般若二字于大雄寶殿門。明代,“興國梵宮被列為秦安“八觀之一。興國寺內的般若殿,整體雄渾協調,輪廓穩定秀美,梁架樣結構用料肥碩,斗拱的風格仍保持了元代建筑的特征,是甘肅省范圍內保存較好的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是研究元代建筑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96年,國務院公布興國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安縣興國鎮在民國時期稱街泉鎮,是秦安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56年設城關鎮,1983年,以鎮內有興國寺而更名為興國鎮。
興國從城池名到寺廟名,再到城鎮名,可謂“往事閱千年。興國城早已在歷史的塵煙中蕩然無存,其名卻深深融入了秦安大地,在寺廟和城鎮之中得到延續。對興國這一地名跨越時空的執著懷舊,正是秦安人民大力弘揚歷史文化的表現,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秦安文化底蘊的深厚。
關鍵字: 興國寺 寺廟 秦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