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泉與懸泉置
出敦煌東行,越過荒涼的戈壁,驅車來到距市區64公里處的三危山脈下,就會看到一股清爽的泉水從山谷中涓涓而流。這股泉水俗稱吊吊水,因水出自懸崖峭壁,故名懸泉。又因貳師將軍李廣利在此用劍刺來成流,故又名貳師泉。
據史籍記載,漢武帝酷愛寶馬,為獲大宛貳師城的汗血馬,便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西征大宛。李廣利出征獲勝,得汗血馬30o0匹班師回京,途經敦煌行至此山時,人馬疲勞不堪,加上天氣炎熱,沒有水喝,紛紛倒在戈壁灘上喘氣。周圍數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都空手而歸,李廣利心急如焚,決定親自去找水。
李廣利來到南面山中一看,山是禿山,谷是干谷,進山谷不遠,迎面懸崖擋住去路,懸崖上不知何時何人寫下了三個大字“滴水石。李廣利不由怒火沖天,拍打著山石說:“滴水石,不見水,戲弄行人,徒有其名,毀我三軍,留它何用?說罷舉劍上前,對滴水石奮力一劈,只見青石抖動,火花四迸;第二劍劈下去,黃風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封刺進去,山裂地吼,巖石開口,一股清粼粼的泉水從青石縫中 汩汩地涌了出來。三軍人馬頓時歡騰雀躍,爭相痛飲。吃飽喝足,踏上歸途。由于泉有靈,人多水深,人少水淺,總能滿足。
人們為了紀念“刺石成泉的貳師將軍,泉名為“貳師泉。在泉旁建了一座廟,名“貳師廟,供奉李廣利神像。并在此設置了驛站,供過往軍隊、商賈、行人歇息。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敗,常年叮咚的駝鈴聲消失了,無情的歲月使貳師廟和驛站坍塌了,終成廢墟,礫石覆蓋在上面,變成了荒涼戈壁。就連貳師泉的名字也被人們遺忘了,稱此水為懸泉。但是,清泉水流依舊,從未涸竭,傳說故事也一直在民間流傳。
懸泉置被稱為90年代考古界的重大新發現。置,相當于后世的驛站。考古發掘證明,在李廣利伐大宛獲汗血馬的同年(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在懸泉設立了專事傳遞公文、郵件并接待過往官差、使節、軍隊的重要機構懸泉置。這座漢代遺址于1987年發現,從1990年開始,甘肅省文管部門組織文物考古專家對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發掘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轟動了學術界。
懸泉置遺址的發掘,有那些重大收獲呢?
關鍵字: 吊吊水 戈壁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