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人文風俗介紹
河湟人是西北漢族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甘青黃河上游地區和湟水流域的29個縣市,人口約313.6萬。河湟人以秦隴語支的河(河州)湟(湟中)方言為基本特征。河湟地區是多元文化薈萃之地,是中原地區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過渡地帶,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農業文化與草原文化的結合部。在歷史的演進中,河湟地區風云際會,各民族在這里演出過威武雄壯的活劇。費孝通稱河湟之地是“中原同青藏高原的流通孔道”。豐富的歷史內涵,積淀著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河湟人骨架堅硬、篤實厚重的人文特征。
河湟人經歷過無數自然的暴虐和兵燹的殘酷,培育出“平和”的思維態勢。他們看重現世,重視傳統倫理道德的完善,以及家庭和社會現行的社會秩序的維系。在具體問題的思考過程中,河湟人總能以寬容、中和、靈活的樸素辯證法來求取答案。在獷悍豪放和勇往直前中,總能帶有“和”的思緒,即一種河湟山水式的中庸,故而往往所逢事態的變化,能峰回路轉或柳暗花明。河湟人視此為冥冥中的“定然”,其實這也是宗教文化潛移默化的隱形反映。河湟流域處于西北地區農業經濟和畜牧業經濟的過渡結合地帶,地勢中有相當一部分沙礫丘陵不能耕作。多數耕地處于高寒區,產量有限,少部分草原宜畜宜牧。明清經民國至今,河湟人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大片的農業耕作區極少,農人只能廣種薄收,靠天吃飯。
河湟人判斷事物是非的標準,明了而清晰,推及個體的情感上,愛與恨的銘心和徹底,也是極端的分明和堅決。一旦認準了目標,他們會竭盡全力地去追求,不達目標,決不罷休。河湟人把這種作為,比喻成“西方的牦牛,只認二座帳篷”。河湟尕娃們以這樣的性格基調為“花兒”的主題旋律,把“心上的尕妹妹”反反復復地追求,千里迢迢地追求,絞盡腦汁地追求,冒盡風險地追求,愛得銘心刻骨,愛得肝裂腸斷。外鄉人睹之聞之,無不為之動容。“尕妹是牡丹石崖上長,阿哥是虛空的鳳凰;千戲萬戲戲不上,碰死在牡丹樹上。”真可謂“至情至烈”。“清水兒打得磨輪轉,磨里淌的是白面;寧叫他皇上的江山亂,甭叫我倆人路斷。”執拗的追求,情愛的至上,在唱給尕妹妹的“花兒”里簡直要把心里的鮮血嘔出來,真正能達到疾情欲死的地步。
關鍵字: 民風民俗 漢族 河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