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游記三
敦煌——西游記(三)
雪山草原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最繁華、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和中轉站,產自中原的紡織品、陶瓷、茶葉等運至敦煌,再分南、中、北多條線路發往西域波斯甚至到歐洲;而從西方帶回的“洋貨”也在此集中,再運回內地,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尚未開辟,全國所有的進出口都在此辦理,那時的敦煌是何等的繁華?絕不亞于現在的深圳甚至香港。那真是商賈云集富豪薈萃,他們有了錢有了地位,都想菩薩保佑世代榮華,于是請來工匠,在全是碎石、沙土形成的鳴沙山上開鑿洞穴,雕刻佛像,又請來畫家繪制彩畫,這一風氣很快盛行,洞越鑿越多,佛越刻越大,彩畫題材越畫越廣,工匠、藝術家越請越精,而且代代相傳,歷時十個朝代千余年,共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形成了名聞中外的莫高窟藝術寶庫,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天堂”!后來隨著鄭和幾下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這里開始冷落瀟條,但由于這里氣候干燥,年降雨量只有19.9毫米,故這些壁畫大多能保存至今。
9月24日早6:00火車到達蘭新線上的柳園車站,此處離敦煌還有100多公里,一般游敦煌都在此下車再乘汽車前往,我們沒下車, 列車拐進了新建的一條支線,鐵路兩旁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鹽堿沙土,一點生氣都沒有。 10:40到達敦煌車站,下車后直接去莫高窟游覽,由當地導游帶著20多名游客的小團進行參觀,窟內不允許拍照攝像,我們參觀了10個洞窟,都是些保存好、價值高、影 響大的典型寶庫,最年久的已有1600多年了。導游的講解很好,從講解中我們得知,那些佛雕和壁畫,反映的大多是佛經故事,還有人們的生活現狀與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都是當時最高藝術的體現,而且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生產技術,甚至是建筑風格、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的寶貴資料,從中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自豪,可也有些人對此“毫無興趣”。
15:00我們來到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導游給我們三小時游玩,車上人說一小時夠了,我說這地方絕對好,名氣不亞于莫高窟,一定要游得盡興,爭來爭去決定17:30出門上車。一進大門,我們就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一座綿延40公里的沙山橫臥在不遠處,橙黃橙黃的,山的右面被太陽光照得金光閃閃,左面背陰呈黃褐色, 整個山坡平整如鏡,沙山的脊梁被風吹得棱角分明,且線條流暢,大門與沙山之間是一片沙丘,沙丘的表面被風吹得一層一層的,像“波浪”又像“梯田”,整個畫面綠色很少,此等沙漠風光只在電視上、畫報上見過,是我最想往的沙漠景觀,突然放在了我面前,能不驚呆嗎?我連忙端起相機一頓猛拍。又看到沙山山坡上有人在蠕動——這山能爬!我們一個個急不可待的穿上高高的鞋套,乘上電瓶車往山腳趕去,一會兒便來到了山腳,只見此處四面都是沙山,海拔高度在1300米左右,相對高度只有三、四百米,花15元錢買張登山票,我第一個開始登。登沙山很吃力,一腳踩下去沙子能沒到小腿,費了很大的勁卻邁不開步子,太陽光強烈的照射著,用手一摸沙子還 挺熱(說是夏天能沙療治傷),往旁邊一看,有簡易的木梯埋在沙子里,從山腳一直伸到山頂,赴緊走木梯吧,頓感輕松,十幾分鐘便到了山頂。放眼望去座座沙峰盡收眼底,能見度很高,一直看到了最遠處黃色的地平線。轉身望去,前方有片綠洲,那是敦煌市區。再往近處看,山腳下有一池彎月般的“湖水”,水的南面還有幾間房屋、一座塔和一些樹,顯得與眾不同分外搶眼,那就是聞名遐邇的月牙泉啊,似一顆碧玉鑲嵌在黃色的沙漠之中,痛苦但美麗著。她的南、西、北三面緊挨著高高的沙山,東面是一塊沙丘,這月牙泉似裝在口袋之中,被四面的黃沙包裹在山腳下,是那么的孤小單薄,我們認為這山上的沙一天天的往下塌,隨時都有可能把這可憐的月牙泉淹沒掉。
看著看著便一屁股坐在了沙山上,軟軟的暖暖的,感覺好極了,盡情的享受這大漠風光,覺得是這次新疆行最佳的美景,那沙粒絕細絕細的,一陣風吹來,滿身是沙子。據說這沙子雖細,可放大了看里面是空的,腳踩下去這空心的沙子相當于共鳴箱,能把鞋與沙摩擦產生的微弱聲放大,發出嗡嗡的響聲,這是一絕,故取名“鳴沙山”,國內外許多人到此考察、實驗后,結論大同小異。
看夠了便下山,下得一半坐上大木板,沿著七十度左右的山坡向下滑沙,那感覺絕對爽快、絕對刺激、絕對過癮!
下山后費勁地走在沙地上,走過那片小沙丘來到了月牙泉,看她長不過百米、最寬處有二、三十米,兩頭尖中間寬,標準的月牙型。五十年代測量時長為218米、中間最寬為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處7米。據悉,水面變小并不是我們所擔心的山上的沙子滑下造成的,而是大躍進時抽水灌田、文化大革命時把泉邊的百余間廟宇焚毀,無意中把泉眼堵塞造成的,現在為了挽救她,在東面沙丘的外面挖了一池水,讓這水慢慢透過沙丘低下滲入月牙泉,這一招有效果,現在的水位比2003年時長了2厘米。月牙泉池水清澈水波蕩漾,站在泉邊感覺風不小,而且這風是由東面那不高的小沙丘上吹來的,到了泉邊撞到三面的沙山,于是這風就改成由下往上吹了,因此山上的沙子不會塌下來,這月牙泉不會被沙子淹沒,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這沙和水已經和諧相處上千年了,這又是一絕。
游罷月牙泉返回,看到我們剛才登山時踩的腳印和下山滑沙留下的印痕,已蕩然無存,也被這風修復了,又像是一座從未被人糟塌的“處女山”了。來到大門口恰好17:30,該出去了。此時夕陽開始西下,把黃沙照成橙紅色,光線照射的角度更平了,山的背陰面更大,沙丘上的“波浪”和“梯田”,層次越發的分明,與兩個多小時前看的景色又不同了,沙漠風光真是變化無常啊,這時在我的視線里進入了一隊駱駝,太美了,真是典型的大漠風光,赴緊拍了下來。照完后又想,此時騎上駱駝漫步沙漠的感覺一定不錯吧,于是我提議去騎駱駝,眾人都想騎但擔心規定的時間,我說咱們這里有三十幾個人還怕什么,再者導游也鼓動我們去(她可拿回扣),每人花60元錢騎上駱駝進入沙漠深處,駝鈴聲聲晃晃悠悠,殘陽如火沙漠如海,此時我們覺得這沙漠真是太好了、太美了,沙漠除了荒涼也有柔美的一面啊,只是沒人給我們照相。走著走著,我看見我騎駱駝在太陽光下的影子清晰逼真,我端起相機把這影子照了下來,隨即告訴駱駝隊的其他人員,他們連聲叫道:“亞克西”!來到一處,旁邊停了輛破車,一個人坐在里面,好像手里端著個相機,我沖著他招手微笑,他把我拍了下來,隨即他在里面喊道:“我為你們拍照,騎完駱駝到大門口去拿,不滿意不要錢。”
當我們拿了照片出大門時已經19:00了,遭到了早出來的人的埋怨,可我們心里覺得美滋滋的。
當晚住敦煌。
9月25日早7:30我們離開敦煌,去參觀天下聞名的古跡玉門關和從未聽說的敦煌魔鬼城,出發時外面竟下起了雨,把當地人給樂的,我們說這是我們江南水鄉人帶來的祥雨。汽車出城時雨還在下著,導游說這雨如能下到中午,太陽出來后我們就能看到“海市蜃樓”——確切說是沙市蜃樓了,她說這種天氣肯定有,她已經看過多次了。我們全車人都在祈求這場雨能下到中午,為了我們都沒見過的沙市蜃樓,也為了飽受干旱折磨的敦煌百姓,可這天公不作美,隨著鳴沙山的離去,隨著茫茫戈壁的到來,那雨停了。算了,看不成沙市蜃樓就看看這黑灰色的戈壁灘吧。
外面空氣格外的清爽,能見度很高,汽車沿著這沒有路基、直接在戈壁上壓出的筆直的“公路”快速行駛著。兩個小時后,我在車內向前看,一眼望到路盡頭,“路”上沒有一輛車、沒有一個人,甚至分不出哪是路、哪是地;向左看,一眼望到天盡頭,沒有一塊高地、沒有一個建筑物、沒有一棵樹,甚至見不到一棵草;向右看,無窮遠處的地平線盡收眼底,沒有一塊高地、沒有一個建筑物、沒有一棵樹,甚至見不到一棵草;再向后看,鳴沙山沒了、城市沒了、沒有一棵樹,甚至見不到一棵草。我們的汽車仿佛陷進了汪洋大海的中央,四周除了異常平整的茫茫戈壁,沒有任何東西,一片混沌未開的景象,我腦子里想著“荒涼”、“蒼涼”、“凄涼”這類詞語,覺得沒一句能把這戈壁描寫出來,什么叫荒無人煙?什么叫浩瀚無垠?什么叫一馬平川?什么叫一望無際?我現在看到的就是這樣!有人提議下車去實地感受一下,導游說今天我們一整天都在這戈壁上,有你們感受的。
汽車在孤獨地開著,車里所有人都臉朝窗外,面對戈壁不言不語,想必大家的感受和心情都一樣吧——這地方怎么是這樣的?突然左前方隱約看見一片建筑,是沙市蜃樓?是錯覺?都不對,全車人確信那是片建筑。導游說那是一個軍事設施,建好了就從羅布泊發炮彈打過來,打不掉再打,打掉了再建,建好了再打。我們已經駛離敦煌160公里了,這里離羅布泊已不足100公里了。導游還說,這里經常發生打炮不讓通行而耽誤游程的事,要我們有思想準備。
再往前開不一會,拐了個彎,右前方似乎有個突起的東西,這又是什么?總算眼里能看見一樣東西了,全車人稀罕地朝它望去,是個黃色的土丘,就在“公路”邊,方方正正的,孤零零的拔地而起,周圍沒有任何陪襯。車停在了它旁邊,導游指著那土堆說:“這就是你們要看的玉門關”!我的娘啊,我們趕這么多路就是來看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玉門關?這有什么可看的!可既然來了就走過去細看一下吧。它有20多米見方,高約10米,黃土壘成,西、北面各開有一門,旁邊立一石碑,上書“玉門關”三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再也看不到什么了。導游說玉門關建于2000多年前,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從大漠戈壁辛苦拔涉而來的商旅、僧人,在這里接受入關檢查,然后就算進入中原大地了,著名的新疆和田美玉也是通過這玉門關進入中原內地的。我們看到玉 門關北面100米處有條幾近干涸的河,導游說2000多年前,這條河上運送糧食、兵士、貨物的船只川流不息,一片繁華!我站在河流與玉門關之間的戈壁高地上,耳旁朔風呼嘯,看看左邊長有蘆葦、蒿草的臭水溝般的古河道,再望望右邊挺立于荒涼戈壁中、經歷了2000多年風沙雪霜的玉門殘關,伴著“黃沙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句,費勁地想像著當年的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和繁華熱鬧。
看完了上車走吧,此時已過十一點了。導游告訴我們一個不好的消息:汽車不能向前了,馬上要開炮打那軍事設施了,若一彈打中,則下午一點放行,若一彈沒打中,還要等下去。可我們還要趕幾十公里去看敦煌魔鬼城呢,從魔鬼城回敦煌要四小時,晚上還要乘飛機,沒時間等啊,可這是軍事行動,沒商量。導游問要不改去看陽關?我們看了玉門關,不想再看那更破敗的黃土堆了,就在這里死等吧,若時間不夠了,我們寧可不吃晚飯(今天是中秋節,飛機上吃的肯定少不了),那怕不進去游玩在外面看一眼魔鬼城也行。等了一會,導游說帶你們去看“河倉城”吧,那是西漢時期建造的一座糧食倉庫遺址, 閑著沒事就去看看吧。十多分鐘的車路就到了,看得出這是個很大的建筑,足有百米長,全是生土壘成的,經過了2000多年的風沙侵蝕,還能看得出是間大房子,確屬不易,旁邊還有峰火臺等其它建筑遺址。
看完后,我們就踩著這戈壁到處閑逛,細細感受。這戈壁表面是一層小石子,大的不如雞蛋,石子的顏色、種類有多樣,居然還有方圓幾百公里都沒有的花崗巖的石子(估計是風刮來的),有3~4厘米厚,石子的下面是發白的鹽堿沙土,嘗一下苦咸苦咸的,因而寸草不生,腳踩下去表面是硬的,下面是松的,走起路來挺費力。走到一處發現居然有棵草,孤獨而又頑強地生長著,我如獲珍寶的把她拍了下來。站在一較高處,放眼四周,天地一色,分不清東西南北,看不出春秋夏冬,上無飛禽,下無爬蟲,尤如來到了外星球。我大嚎一聲,很快就沒聲了,毫無生氣,死一般的靜!
看罷河倉城,逛夠戈壁灘,乘車回到玉門關,猛聽到“轟”的一聲——開炮了,不知打中沒。一點剛過,放行了(打中了!),我們繼續往戈壁深處趕去,一小時后來到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地貌,“雅丹”——系維吾爾語“雅爾丹”的速讀,意為“陡峭的小山坡”。午飯后乘上觀光車進入魔鬼城,這魔鬼城長25公里,寬16公里,是我國四大魔鬼城之一(甘肅敦煌魔鬼城、新疆的克拉瑪依烏爾禾魔鬼城、奇臺卡拉麥里魔鬼城和哈密魔鬼城,其中以烏爾禾魔鬼城最有名,哈密魔鬼城最大。)它淹沒在浩瀚的戈壁之中,這里的戈壁與我們前面見到的幾種都不同,是最漂亮的一種,它有三個特點:一是表面只有一種小石子,大的如蠶豆、小的如黃豆,個兒差不多,清一色的黑色(含有鐵、銅氧化而成),鋪得很均勻很平整,且只有2~3厘米厚,看上去就像是瀝青路面;二是小石子下面是沙子,不是鹽堿地,但也寸草不生;三是面積很大但有平滑的坡地(是誰從哪兒弄來的這么多清一色的石頭,敲打成這么一樣細、這么一樣大,鋪灑得這么勻,而且有上千平方公里?真是令人費解,真是不可思議。)無情的風沙,鬼斧神工的把黃土雕刻成千姿百態的陡峭崖壁,挺立在茫茫戈壁,有的形似怪物,陰森恐怖,如“獅身人面像”等,最逼真傳神的是一只“孔雀”,被譽為“鎮城之寶”;有的又如城市街道,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規則有序(還十分干凈);還有的像軍艦出海,幾十條大大小小的“軍艦”整齊地“漂浮”在黑灰色的“海面”上,蓄勢待發,場面恢宏,憾人心魄!深感不虛此行值得一游。聽說,每到夜晚,狂風吹過,會發出嗚嗚的怪叫聲,故名“魔鬼城”。
在這看不到一點綠色的戈壁灘,我們居然看到一條標語——保護植被!一問才知道,因為這里的戈壁的確很美,它表面的石子勻而薄,很難得,要保護的“植被”就是這表面的小石子,因而不允許外來車輛進入,怕你到處亂開壓壞“植被”。(我們一路上說,到這里來誰都會開車!)
返回敦煌的路上,熱情的導游又帶我們去看了一段西漢時期建造的長城,這長城全是黃土伴著枯草壘成的,也有2000多歲了,還有百余米傲立著,給人以強烈的滄桑感。
至此游玩全部結束,回到敦煌,晚飯后去敦煌機場,22:30起飛。還是來時的機型,但空姐沒那么鉤人了。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在飛機上賞月分外明亮,月光下的云海,反著寒光,別有特色。一小時后降落在甘肅省會金城蘭州,下機休息后再度起飛,于凌晨2:20到達南京,大巴送至鎮江,結束愉快的新疆之旅。
后語
1.新疆好玩的地方很多,如喀納斯、魔鬼城、果子溝、塞拉湖、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那拉提大草原、天鵝湖等,且七、八、九月是游新疆的最佳季節,若要游遍這些,至少需要八天,六、七千元錢,可我們都沒去。這一次一共玩四天,新疆、甘肅各兩天,覺得新疆的吐魯番游玩價值不大。
2.新疆的飯菜味道和鎮江差不多,只是偏辣一點沒有大肉,全是雞羊牛肉。
3.新疆的景點分散,坐車時間很長,且窗外除了沙漠就是戈壁。真所謂不到西部不知道中國有多大,我在敦煌時問導游,敦煌是縣級市吧?它屬于哪個市?導游答屬于九泉市,我又問九泉在哪?離敦煌遠嗎?導游說不遠就在旁邊,只有400多公里。400多公里居然說成是“不遠的旁邊”。我們在敦煌魔鬼城看見一個派出所,只有四個人,是全國最小的派出所,可它管轄的范圍是580公里的直徑,又為全國最大。
4.由于氣候干燥,空氣中的霧氣少,故能見度特高,一般都能看到幾十公里遠處,能看到無窮遠處清晰的地平線,能看到天盡頭!在我們這兒無論怎樣也看不到這么遠,這讓我們過足了眼癮,讓我們的眼睛徹底的放縱了一把。為了減少水分蒸發,當地的植物都比較矮小,棉花、玉米、葡萄都比我們這里的矮許多。
5.我們這一次新疆行,大伙一致感受最深的是“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水太重要、太珍貴了,那里的水太少了,綠色太少了,人們(包括其它所有的生物)生活得太不易了。我還有個大的收獲是看到了無邊的沙漠和戈壁,總算分清了哪是沙漠哪叫戈壁。
2007年12月18日
關鍵字: 敦煌 月牙泉 玉門關 鳴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