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失傳的珍貴文化遺產--踏腳舞
目前,對踏腳舞在回族中的影響還是表面的研究。回族為什么要踏腳?什么場合踏腳?古代踏腳穿的是什么服飾?在表演踏腳舞時采用的是哪些音樂?等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需要進行大量的寧夏回族踏腳亟待傳承民族特色寧夏少數民族美女夏回民族旅游回族民族風光族踏民族研究踏腳民族風光腳亟民族音樂亟待民族研究待傳民族電影土特產
流傳在寧夏涇源縣的少數民族回族踏腳,亦武亦舞,以其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健身運動的競技性及舞蹈表演的觀賞性,自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以來,一直被大會列為表演項目,今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第八屆民運會上,又將作為少數民族回族唯一的舞蹈在開幕式上表演。寧夏也確定其為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的表演項目。最近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塊少數民族回族傳統文化瑰寶亟待發掘保護,加以傳承普及。
全國只有涇源縣園子村流傳著少數民族回族踏腳
1985年,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協聯合開展了“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涇源縣也如火如荼開展了對當地諺語、歌謠、民間故事開始了搜集和編輯。“當時知道香水鎮園子村有踏腳這樣的少數民族回族競技項目,之前只是把它當成一種普通的民間競技項目來收集,并沒有想過它竟然蘊涵著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時任涇源縣文化館調查組成員之一的李光輝如是說。 1987年,李光輝和文化館的其他4名工作人員,來到涇源縣香水鎮園子村開展“三套集成”工作,從事舞蹈藝術的他在觀看了當地村民踏腳的表演時,發現踏腳剛柔相濟,有很強的競技性和表演性,有進一步開發的潛力。踏腳不僅僅是當地少數民族回族的一種娛樂競技活動,其背后還有少數民族回族文化蘊涵其中。踏腳是從漢、唐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少數民族回族攻防武術,在宋代走向興盛。由于清王朝鎮壓少數民族回族起義,陜西渭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回族流亡者將踏腳帶到了涇源縣園子村,成為了該村特有的一種健身強體的競技運動項目。
李光輝說,表現踏腳體育運動的踏腳舞,是一千多年前從西域流傳到中國的,成為少數民族回族唯一的民族舞蹈。相關專家在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踏歌圖》里,發現了描述隴上人家踏腳娛樂的情景。并在大量的普查與歷史資料研究中,發現目前全國只有涇源縣園子村還傳承著這種少數民族回族民族藝術,其他地方都已經失傳。
隨著對踏腳的發掘研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種當地人的競技運動,更主要的是傳承著少數民族回族特色的一種民族文化。于是對踏腳越來越重視起來,逐步開發起其舞蹈表演的特性。 1989年,在第四屆自治區民族運動會上,踏腳舞被列為表演項目,獲得表演類金獎。在1995年和1999年兩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都獲得表演類金獎。在2003年的全國民運會上獲得二等獎。
少數民族回族傳統踏腳呼喚后來人
2006年涇源縣旅游局對該村進行普查,目前會表演“踏腳舞”的有870人,其中,20歲至50歲之間的青壯年只有451人。
“我本來在河南某皮革廠打工呢,上個月縣旅游局的工作人員打電話說要我回來參加民運會開幕式,于是我就辭了工作趕回來排練了。”園子村村民、當地有名的“腳王”馬軍文說。
據了解,這些代表著寧夏少數民族回族,準備為民運會開幕式表演的演員們,有些在陜西賣羊肉泡饃、有些在河南作鏟皮匠、有些在山西挖煤,只是在需要表演時才回來排練。
由于經費緊張,目前涇源并沒有成立專業的踏腳舞表演隊伍,每當有重要的表演任務時,就會把這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召回,等表演結束后他們再出去重新找工作。而由于表演的特殊性,村民們缺乏舞臺表演藝術素養,演員選擇的局限性很大。
“我們只有26名演員,一個后備都沒有,這些演員基本上都是合作了很多年了,每次有任務就只能叫他們,如果出現意外,需要重新挑選演員,就得從頭培訓。”現任踏腳舞表演隊教練兼演員的李光輝告訴記者。沒有后備人才,對踏腳舞表演以及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據園子村村民回憶,上世紀70、80年代,踏腳還在該村風靡一時,幾乎人人都會,每天吃完晚飯,村民們都成群結隊到各個生產隊里比賽。當時的踏腳有很強的群眾基礎,成為園子村村民茶余飯后的一項娛樂活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村里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選擇了出外打工賺錢,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一些婦女,踏腳這項傳統的文化活動難以普及。“現在人比原來有錢了,文化活動也多了,踏腳的人越來越少了。”馬軍文遺憾的說。由于踏腳舞是一種群傳方式的舞蹈,沒有舞譜記載,只能在集體表演中才能學會這種舞蹈。會踏腳的人少了,能學會的人也就越來越少。目前,36套表演動作現在僅流傳下來12套較為簡單的動作。
踏腳舞搶救與挖掘任重而道遠
2004年,踏腳舞蹈被文化部列為第二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工程試點項目。
據了解,涇源縣為保護這種世界獨有的伊斯蘭文化舞蹈藝術也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出臺了 《少數民族回族踏腳舞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積極普查搶救,通過發放扶貧牛、救濟款、對老藝人購買醫療保險等措施解決這些民間藝術家們的生活困難,還在一些中小學里開設了踏腳舞課程,并計劃于2008年成立專業的“踏腳舞”表演隊,挽救這項瀕于失傳的藝術。
“拯救踏腳舞藝術必須從學生抓起,雖然在一些中小學開設了課程,但執行起來很難。”李光輝說,由于踏腳畢竟有一定競技性,而小學生自制力本就很差,打鬧流血肯定會發生,而中學生本就課程緊張,學習熱情不高,普及起來很有難度。
涇源縣旅游局局長、寧夏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咸國英介紹,有專家在考察涇源旅游資源時提到,希望能把踏腳舞作為一項民族文化藝術安排到各旅游景點中,這不僅可以提高景點的文化內涵,還能大力推廣少數民族回族文化,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涇源縣旅游局對此曾論證過,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但都是由于缺乏資金,始終不能實施。類似這樣的保護和發展計劃,都是因為資金的原因擱淺了。
“一種文化的深入發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專業人才數十年深入的研究才能有一定發現。”咸國英不無感慨的總結道。由此,踏腳舞文化的搶救就變得更加任重道遠,而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民族文化,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字: 少數民族 民族文化 涇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