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眷顧:古城寧夏六宗“最”
寧夏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
寧夏靈武橫山堡水洞溝遺址,是寧夏境內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
該遺址是比利時傳教士肯特于1920年發現的。解放前后曾多次對它進行發掘。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出土的大量化石、石器、骨錐、裝飾物和人類用火痕跡的研究考察,認為水洞溝文化屬距今3萬年前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寧夏最早的行政建制
據史料記載,寧夏最早的行政建制是戰國秦惠王時期(公元前337年-前310年)建立的。當時秦國勢力向西北地區擴展,在連續征服了羌戎等少數部族,攻取烏氏戎地方后,設置了烏氏縣(今固原縣南)。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0年)起兵伐義渠戎后,寧夏地區遂屬秦國的北地郡。漢武帝時,從當時的北地郡中分出部分地方,另置安定郡,郡治設在高平(今固原縣)。這是寧夏歷史上第一個郡治。寧夏地區的郡縣建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寧夏最古老的城鎮
寧夏境內最古老的城鎮是固原縣城。該城建于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當時稱高平縣,屬安定郡,并為該郡郡治所在地。北周時改稱平高,隋、唐因之。宋時改置鎮戎軍。固原縣城曾于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被廢除。明初重建,是當時的"九邊"重鎮之一,"三邊總制"設此。固原在歷史上一直是寧夏南部地區重要的城鎮。
寧夏歷史上最著名的封建王朝
西夏國是黨項族在我國西北建立的政權,國號夏,史稱"西夏",建都興慶府(后改為中興府,即今銀川市)。赫赫有名的李元昊,是其開國皇帝。最盛時期的西夏國界"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建國長達189年之久,其勢力能與宋、遼、金長期抗衡,亦為后來興起的蒙古族勁敵。成吉思汗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自公元1205年至1227年,經過六次大規模的戰爭,最后才滅亡了西夏。
“寧夏”名稱的最早出現
“寧夏”地名在歷史上最早出現于元代。蒙古滅西夏以后,很長一段時期,今銀川灌區仍稱西夏、中興。只是到了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改中興路為寧夏路,政府稱為寧夏府路總管府(屬甘肅行省)。領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鳴沙州(今寧夏中寧東北)、應理州(今寧夏中衛)。
寧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回民起義
清朝同治年間,甘肅回民響應陜西回民起義,在短時間內形成四個較大的反清中心,這就是寧夏地區(當時寧夏是甘肅的一個府)、河州地區、西寧地區、肅州地區。這四大地區又以馬化龍為首的寧夏金積堡為中心,“率視金積為項背”。義軍舉起“反清保回”族幟,進行了激烈的反民族壓迫的斗爭。馬化龍的義軍勝利地進行了震撼陜甘的強家沙窩之戰,使清軍傷亡兵勇2000余名,軍械、馬匹全部被回民軍所獲。經過9年的艱苦戰斗(1862-1870年),由于雙方力量懸殊,最后金積堡在清軍的鎖圍中,義軍援斷糧絕而失敗。義軍首領馬化龍及其家屬300余口慘遭清軍殺害。馬化龍回民起義是寧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回民起義。
關鍵字: 固原縣 封建王朝 遺址 銀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