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的發祥地
周原遺址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心在今陜西扶風、岐山一帶,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這一地區北倚歧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
周原遺址
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后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周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詩經》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贊美周原。
周原遺址
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幽(今陜西長武、彬縣一帶)的姬姓部落,由于經常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其首領古公但亶父率領下,舉族遷徙,“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經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這里勵精圖治,國力日強,左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強大的諸侯國。
周原遺址
周原作為周人重要發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祗的圣地,一些重大國事活動都在此舉行,西周滅以后,岐邑毀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動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遣存。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就開始發現西周青銅器,此后各代,不斷有重要青銅器出土,其數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鉻文之珍貴,實為罕見。
周原遺址
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建成周原博物館。“鐘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華夏文明的源。
周原遺址
從1976年開始,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系、西北大學考古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轟動史學界的豐碩成果。現已初步查明,宮殿建筑或宗廟的遺址分布在歧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
關鍵字: 周原遺址 周文化 陜西扶風 陜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