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仰韶文化遺址
如果你想在陜西境內,了解仰韶文化,那不妨去潼關縣境內看看已發現的兩仰韶文化遺址。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出土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
在潼關縣境內,已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兩處: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出土
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位于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和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這處遺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筑隴海鐵路受到一些破損,大部分尚保存完好。發現有高2.5米、長達30米的灰層一處,直徑3米到4米的灰坑11個,人骨架三個,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鐮、石環,還有紅灰陶環,夾沙紅網墜的口、耳、底,有彩陶缽、紅陶盆、夾沙陶罐等的口和底,還有紅、彩陶片等。陶器飾多樣,有繪畫紋、網紋、水紋、繩紋、蘭紋和附加堆紋等。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出土
另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位于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臺)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這處遺址發現有露出在南高紅2米的灰坑兩個。灰坑內有集中的草泥和紅燒土,抗日戰爭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 陶器瓦甕、瓦罐、陶瓷瓦甕、陶片和石塊等。陶器紋近幾年有繪紋、畫紋、蘭紋等多種。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出土
這兩處古文化遺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類聚居生存的優越條件。現今,出土文件收藏于縣文化館中。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國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一種原始文化,因其陶器上有用紅色或黑色彩繪成的各種圖案,故又稱為“彩陶文化”。這種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游的甘肅、寧夏、青海、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河北的仰韶文化稱為中原仰韶文化。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
距今約7000-5000年前的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行程中,不斷發展,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在不斷吸收周圍文化的精華的同時,又影響了周圍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陜西仰韶文化遺址
在那個時期,人們種植粟和黍,飼養豬和狗,會狩獵、捕魚和采集,已經會使用刀、斧、錛、鑿、箭頭等工具。 另外,他們還使用上面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的紅色陶器,仰韶文化又稱為彩陶文化。陶器上有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這些紋飾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征。
關鍵字: 仰韶文化 潼關 遺址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