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徜徉金銀灘探秘原子城
美麗的金銀灘
美麗的金銀灘
金銀灘,據說是因為草地上盛開一片片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小花而得名。對去過那里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一片美麗的草原,一個不會忘記的地方。
金銀灘草原,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境內。它的西部同寶山與青海湖相臨,北、東部是高山峻嶺環繞,南部與海晏縣三角城接壤(三角城是西海郡遺址,建于西漢王莽秉政時期),在這方圓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有麻皮河和哈利津河貫穿,這就是青海有名的金灘、銀灘大草原。藏民兄弟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熱土地上,有30多萬只牛羊在這里生息,是典型的牧區。金銀灘的黃金季節是7、8、9三個月,鮮花盛開,百鳥飛翔,尤其是百靈鳥兒的歌聲,動聽迷人。
這里很美,美得足以讓你震顫;這里很高,高得讓你感覺藍天和白云伸手可及;這里是一片碧草如茵的大草原。浮云般的羊群,棕黑相間的牦牛,星星點點地徜徉在青草和野花叢中。不時有穿著藏服的藏民,騎著駿馬悠然地在草原上緩緩而來。遠處,山巒起伏,偶有雄鷹飛過的身影,蓮花般的蒙古包散落在白云深處西部歌王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就誕生在這里。
夏季是去那里的最好時節。從青海省會西寧出發,可以乘坐火車,也可以選擇汽車,因為無論青藏鐵路,還是315國道,在去金銀灘的過程中始終是親密地并肩而行。穿越了蜿蜒的湟源峽之后,一片平坦而廣袤的草原幾乎是“跳”進了你的眼里。
青海海北吃住行相關閱讀
原子城
昔日原子城
可是1958年以后,金銀灘這個名字在中國的地圖上悄然消失了。與此同時,幾百戶牧民也突然離開了這里。不久,金銀灘有了一個新的名字 ——221廠,青海金銀灘成立了西北核武器研究設計院,九院的總部也設到了金銀灘,因保密需要,對外稱“221廠”。221廠的廠區處于金銀灘草原的中心地帶,占地約570平方公里,但保密的區域遍及整個草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就在這里誕生,因而被人們譽為“原子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這里就成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實驗、生產基地。曾經有成千上萬的軍人和科學家隱姓埋名,在這草原深處生活過、奮斗過,貢獻了青春甚至是生命。六十年代,科技人員在這里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并生產出多種型號戰略核武器。從此,“兩彈精神”以及王淦昌、鄧稼先、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亞等許多閃光的名字便和這片土地永遠聯系在了一起。
1987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文撤銷221廠。1995年5月16日,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歷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這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退役的核工業研制基地。
退役的東風導彈
原子城紀念館
原子城紀念館是一個集詳細文字介紹、真實文物展示、圖片資料、形象互動裝置、真實情景模擬、基地遺址復原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整個場館展示的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研制的偉大見證,是自1958年后30多年來我國16次核試驗的歷史縮影,是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也是激發各族人民愛國熱情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
參觀“原子城”,不僅僅是看看風景,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每一個人都會深切感受到從這里散發出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同時為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勇攀高峰的創業史而自豪、感動。這也許是“原子城”的又一獨特之處。因此,近些年當地政府花了很大力氣,致力于把它打造成全國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基地。 如今,這里青山碧草,牛羊成群,和金銀灘壯美的自然風光一起,原子城也成為當地旅游的一張王牌,在欣賞大自然的同時,探秘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那一段往事,成為許多游客無限向往的地方。
交通:
海北藏族自治州交通較為便利,青藏鐵路、國道315,青新公路東西橫貫州境南部,并有寧張、湟嘉、民門、岔察、峨祁多條省級干線公路與之交錯相連,構成了海北州主要的交通脈絡。
海北州府所在地西海鎮距西寧約90公里,可選擇火車或汽車到達西寧乘飛機進出青藏。目前,青藏鐵路海晏站已有支線鐵路可直達州府西海鎮,從西海鎮、海晏兩站出發,均可到達西寧、格爾木、德令哈、剛察、湟源等地。
海北境內公路網絡多集中于南部青海湖地區,國道、省道、環青海湖公路,使得海北南部交通較為便利,州府西海鎮汽車站每天均有多趟發往西寧、海南州以及湟中、湟源等地的旅客班車。
海北州府西海鎮市內交通主要是出租車和摩的,也提供租車、包車服務,一般可提前議價。
美食:
海北州地處青海省東北部,是一個以牧為主的藏族自治州。因此當地飲食特色以的牧民群眾日常飲食為主,如尕面片、奶茶、手抓羊肉等,別有民族風味。
面片乃是長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過去漢、回、藏各族之間相互來往,奔走于農牧區之間,路程遙遠,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后,往往借水草一隅扎起帳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鍋,不用案板、切刀、搟面杖等炊具,只要有個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長條形,壓平、拉長后,再捏扁揪斷成小面片入鍋,一頓晚餐就到口了。奶茶在農業區不僅是待客的上品,而且是探親訪友、慰問病人的禮品;逢年過節、迎新娶親,又是敬客的第一道飲料,稱作喜茶、年茶。手抓羊肉是青海地區群眾款待賓客的肴饌,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
購物:
哈達
哈達”藏語音譯,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用于禮儀的絲巾。一般為白色,長約5尺。以生絲織造,多產于四川西部。婚禮節慶、迎送饋贈、拜見尊長、覲見活佛、喜訊往來等禮儀中,藏族都有獻哈達的習慣。有致敬和祝壽的意義。藏族人民喜愛白色,自古以來,他們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祥,所以哈達一般為白色。此外,藏族還有一種五彩哈達。按佛教教義的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是仙女的飄帶,神圣無比,是最珍貴的禮物。五彩是藍、白、黃、綠、紅,分別代表藍天、白云、大地、江水和空間護法神。
藏羊毛
藏羊所產羊毛,屬于粗毛品種。其資源豐富,產地廣闊,毛色純白,富有光澤,纖維長而均勻,結實耐拉,回彈性好,兩性毛含量高,有較強的耐酸性和耐堿性。以藏羊毛為原料的織物,不僅硬挺、耐磨和光亮,而且織密性好。
享堂西瓜
青海人云:“樂都沙果貴德梨,享堂西瓜甜似蜜。”享堂在民和縣湟水和大通河的交匯處。這里氣候溫和,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土壤砂性重,適合西瓜的生長發育和養分積存。所謂“享堂西瓜”,實際就是指民和縣享堂、上下川口一帶的砂田西瓜。因為過去多以享堂為集散地,而俗稱“享堂西瓜”。
娛樂:
青海花兒
青海各族人民酷愛藝術,清代已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舞蹈等民間藝術形式。清前期河湟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花兒”已經比較流行。約在清中期,“平弦”由內地傳入青海,到清后期,成為青海東部漢族聚居區非常流行的坐唱曲藝,曲目多為歷史故事、神話和民間傳說,多用方言演唱,地方的特點比較顯著。清中期后,皮影戲、賢孝、道情、打攪兒等藝術形式也陸續傳入或產生。
關鍵字: 原子城 海北州 金銀灘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