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撒拉族民居瀕臨消失的“籬笆樓”
青海地處高原,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的地區,是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前房為高臺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后院的房屋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撒拉族民居籬笆樓
青海孟達地區古稱河關地,自古以來,是甘青交通要沖,從元代開始,生活在孟達地區的撒拉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開發林地,利用當地自然林木土石資源,同時,與周邊藏、漢、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結豐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創造了籬笆樓建筑。因此,籬笆樓不僅記載著不同時代的建筑特征,也是撒拉族建筑風格的歷史記憶,同時積淀著多民族的文化現象,是高原上難得一見的、具有一方民族區域特色的古建筑。
籬笆樓
籬笆木樓通常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等,樓底房間為倉庫、畜圈等。籬笆木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墻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墻體中間為空。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使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樓房,既節省建筑材料,又可以減輕樓體重量,同時,中空的墻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
撒拉族的籬笆樓設計,以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最具特色。這一時期,撒拉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得到了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當時,建房講究牢固、美觀、經濟、變通,突出防風、防震、適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選用精良的松類木材。
這一時期,孟達有不少人家,以“當家子”(兄弟組織)“孔木散”(家族組織)為社會基層組織,相繼修建籬笆樓建筑群,全村形成了臺子巷、上莊巷、衙門巷、牦牛巷等8大巷區,道巷兩側樓樓相對,高低不平,千姿百態,十分壯觀。
如今,雖然大部分建筑被拆建改修,但昔日古村道建筑布局的痕跡依稀可見,給人以古樸、整潔的感覺。
瀕臨消失的籬笆樓
撒拉族的古民居籬笆樓,明清以來分布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孟達、大莊、旱平、塔撒坡、木廠等村落,以及甘肅省積石山縣的大河家關門村一帶。
歷經幾個世紀的拆建改修,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后,人為拆除建筑群落的現象突出,籬笆樓遭到了嚴重破壞。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新的建筑形式和建材的不斷出現,各個村莊興起了拆舊建新的風潮,以至于籬笆樓建筑瀕臨絕跡。
據循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統計,孟達地區原有100多座籬笆樓,目前僅存14處。
有的籬笆樓被當作倉庫,樓內堆放著糧食以及各種物品,只有2樓兩間房子內落滿塵埃的陳舊家具,讓人依稀感受到撒拉族人過去的生活……
很多人家的籬笆樓被拆除,或是進行了改造。
撒拉族人修建的籬笆樓,吸收了漢、藏以及伊斯蘭文化,可以說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的實物資料。同時,這種獨具特色的籬笆樓建筑豐富了我國民居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藝術價值。
此外,籬笆樓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原建形制,保持了當地歷史上撒拉族“當家子”“孔木散”原始的社會基層組織風貌,對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義,有關方面應盡快采取措施保護這些建筑。據記者了解,近年來,青海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這些古建筑。
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德國考古研究院歐亞研究所開展國際合作,對孟達村4處古民居進行了調查、測繪,提取了保護研究資料。目前,在現存的14處籬笆樓中,有4處明清年間的精華建筑被列入青海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國家還將1處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樓,搬遷至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實行復修保護。2007年,籬笆木樓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有關專家認為,籬笆樓是一處難得的高原民族建筑文化景觀,它地處甘青國際旅游線段,交通方便,是游客瀏覽領略撒拉族民俗風情的好去處,有關部門如果能夠借鑒國內一些省市的做法,將它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將產生良好的效果。
關鍵字: 撒拉族 民風民俗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