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到重慶去旅游,別忘了去看看大足石窟,這兒不但有美麗可親的觀音,神秘傳奇的九龍浴太子,題材豐富的佛經故事,還有生動細膩的牧童訓牛圖,漫步在一尊尊雕像之前,猶如置身于瑰麗的藝術宮殿之中。
重慶到大足游覽很方便,乘汽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重慶汽車西站每天有數十班次汽車往來于其間。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45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武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胡貌梵相的特點。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6-9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于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大足石刻創于晚唐,盛于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并陳,是我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有石刻造像70余處,總計10萬余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為著名。大足石刻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在藝術上則技藝精湛,充分表現出我國晚期佛教造像藝術“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征。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瓏,神情瀟灑;宋代作品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頗具民族審美情趣。1961年國家公布寶頂山、北山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千手觀音 大足石刻 寶頂山 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