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的由來
解放碑位于重慶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它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它還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為了動員民眾抗日救國,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慶市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為“精神保壘”(意指堅決抗戰的精神)。保壘為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筑,共5層,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戰),為防日機轟炸,外表涂成黑色。
地標性建筑解放碑
抗日戰爭勝利后,重慶市決定在原“精神保壘”的舊址上,建立“抗戰勝利紀功碑”,以紀念抗戰勝利。
“抗戰勝利紀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動工,1947年8月竣工。全部采用鋼筋水泥建造,十分堅固。碑高27.5米,為八角形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對“抗戰勝利紀功碑”進行改建,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字,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
關鍵字: 中華民族 國民政府 紀念碑 解放碑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