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石俱在的永恒藝術——大足石刻之寶頂(組圖4)
(四)
大足石刻一游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最打動人的不僅僅是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佛經孝道故事典藉,還有數不清的人物造型。據說大足石刻首破“千佛一面”的宗教人物造型傳統,上萬軀雕刻幾乎找不出兩個相同面貌特征的人物來。不管此說是否夸張,但從這些形形色色的藝術雕刻面前走過,一個一個欣賞下來,的確是一種難得的藝術享受。
整個大佛灣馬蹄型山谷的石刻是一個藝術整體,但又按主題分為30多個龕,每個龕又相對獨立成為一個局部的整體。每個龕又都有一個相對的布局,盡管見縫插針布滿了各種雕刻,但多而不繁,雜而不亂,充滿了秩序美感。
大足石刻引人注目的還有大量反映世俗內容的雕刻,它們不經意地被鑲嵌在主體雕刻的背景里或某個隨意的角落,每當遇到它們時都不由得不眼前一亮。這是著名的牧牛圖,其內容按北宋元佑年間潤州知州楊杰《牧牛頌》雕刻,全圖共10組,隨巖石地形自然彎曲,細致地表現了山間小徑、潺潺山泉、幽靜山林的自然美景,并著意雕刻了牧童與牛相互關系,從強拉硬拽到和諧共處,情景交融,風趣盎然,十分耐人回味。
吹笛女圖,位于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龕太子割股奉父母雕刻的右下側,表面上實在看不出吹笛女與主體雕刻在內容上有什么內在聯系,但有了這樣一處點綴,整個雕刻畫面便油然生出一種和諧感和整體美感。
竹林貓鼠相戲圖,雕刻在六道輪回圖的左下角。貓咪緊緊盯著竹枝上的老鼠,躬背縮頸,一只前爪躍躍欲試;老鼠則伏在高高的壓彎了的竹枝上,垂尾曲背,緊緊盯著地上的貓。貓鼠四目相對,相互較勁,生趣盎然。
著名的養雞女圖。養雞女圖在地獄變相圖中,其含義據說是佛教反對世人養雞,因為雞要吃蟲,吃蟲就是殺生;而人類又吃雞肉和吃雞蛋,更是殺生,因此養雞要下地獄。但藝術家們在雕刻養雞圖時,卻著力在世俗生活層面體現了養雞的情趣。圖中養雞女體態勻稱,端莊圓潤,面容安祥;兩只雞正在搶吃一條蚯蚓,活龍活現;剛剛從雞籠里放出來的小雞崽兒探頭探腦,體現了小雞膽小好奇的天性;整個構圖生活情趣十足。
這是大佛灣最后一組雕刻,上半部分雕刻的是十大明王,同樣是精工細琢,但下半部分卻留下了一部分未刻完的粗石坯。過去人們認為是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完成,但今年以來卻有了新的解釋。據說今年四月份北京一位篤信佛教的游客來到大足,認真觀察了這組石刻后,竟在里面發現了隱含的“入佛”兩字,也就是說,這組石刻是古人的刻意安排,目的是讓后人來領悟。
關鍵字: 大佛灣 大足石刻 寶頂山 永恒藝術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