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安古鎮
丙安鄉基本情況
丙安古鎮位于赤水市中部的丙安鄉境內,距赤水市區24公里,遵義至赤水公路干線新線西側。
丙安鄉是一個山區林業鄉,最高海拔1256米,最低海拔250米。境內山大坡陡,溝壑縱橫,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1%。盛產杉木、楠竹、筍子、石斛、竹器等。丙安鄉旅游資源豐富,瀑布流泉隨處可見,原始森林面積寬廣,瓦店溝、荔枝溪、天堂溝、石筍、天生橋、異性石等奇溝怪石驚險絕倫。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后,丙安古鎮深藏于這綠色的峽谷中已歷數百年,其秀色鮮為人知,價值也難以體現。隨著習--赤(習水至赤水)干線公路的開通和西部大開發的深入,今年,丙安古鎮開發總規已完成,詳規已通過省建設廳專家評審組的鑒定,其開發價值不言而喻。
丙安風景名勝區是赤水八大景區之一,是待開發的旅游勝地。丙安古鎮風景以其超凡的風格獨樹一幟,置身丙安古鎮會想到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濃烈的“心曠神怡”之感。
神奇古樸的古鎮迎客瀑堪稱赤水河畔第一瀑。寬7米、高14米的瀑布從百年榕樹腳下瀉出,好似白龍投水,躍飛河上。 驚險古湍的大丙灘下丙灘渡懸流數十丈。灘下水深14米,河水湍湍,立于船頭,會感急流震吼,青山飛馳,而頭暈目眩,膽顫心驚,卻又有驚無險,剌激快悅。
古鎮兩端朦朧古風的寨子門保存完整。上、下兩道寨子門均為寬2.1米,高7米,小巧別致。門前的高石階是下船而上到古鎮的唯一通道,遠遠望去,寨門懸于半空,把歲月浸染的古城堡裝點得淋漓盡致。
幽幽古色的“葫蘆”石板街稀有罕見。從地圖上看象葫蘆的古鎮街道,別有風韻。進入寨門,先讓你領略狹窄壓抑的“一線天”街景,轉過急彎便看不街道,仿佛進入了死胡同。但只要你走近再拐個彎,一條7米寬70米長的寬敞石板街展示在你眼前,使你心曠神怡,如入仙境,風骨詩文頓生靈感。
萬種風情的吊腳樓獨具特色。古鎮沿河峭壁懸巖河畔的房舍建筑都是吊腳風格,懸空樓、虛腳樓、無底樓、獨柱高腳樓,參差不齊,錯錯落落,別有風韻。 神秘古玄的清石橋建筑偉大。橋長28米,寬1.4米,橋墩和橋面均為巨型條石砌成,就象埃及金字塔一樣,不知前人是怎樣砌成的。橋上分別有兩條雕刻精巧的石龍和兩只石獅,現只存兩條石龍,另兩只石獅早年被洪水沖毀,現正待修建恢復之中。
這六大景點,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相映成趣,別有風致,令人賞心悅目,情趣盎然。
丙安古鎮不僅風景別致,且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專尋而來,為丙安古鎮撰文賦詩,豐富了古鎮的文化內涵。如清代仁懷廳同知陳熙晉夜宿丙安寫下了“樹杪炊煙夕照收,無端風雨落床頭。客心搖曳青燈里,一夜灘聲撼小樓”的詩句流傳至今。
相傳丙安原為“炳灘”,后因時常發生火災,人們認為可能“炳”字與“火”有關,于是改“火”為“水”,以“水”克“火”,此后果真少有火災。但“氵丙”字從“水”有遭水災之疑,后人干脆去“水”改為“丙灘”。“丙安”的由來據說是為銘記治理赤水河的大、小險灘惡水,使商船能安全行駛而取的,僅這地名的由來,便告訴你古鎮故事之多。
丙安歷來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場鎮,是商賈云集的重要場所,場上客棧、飯館、茶館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自清乾隆年間赤水進行大規模治理后,丙安成為來往鹽船、商家停泊過夜之地,集市更加繁榮。
丙安古鎮距河灘14米高,三面臨水,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亦兵亦農,是兵家爭奪之地。當年太平天國石達開“負氣出京”遭清政府圍追堵截,逃至川南后,余部選擇丙安場為根據地,遺憾的是剛入河谷口即被清政府派兵截住,未能加愿,最終全軍覆沒。長征時期,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軍團部曾駐師鎮上指揮渡河作戰,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
開發丙安古鎮不僅在旅游文化上有較高的價值,而且能收到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交通長期不便的丙安,在干線公路通車后,信息流通和市場流通加快,農戶產品迅速推向市場,丙安鄉經濟及社會將隨著古鎮的開發而全面進步。
關鍵字: 丙安古鎮 游記 貴州 赤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