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东北熟女BBWBBW喷水,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家庭影院vr大片,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无码

客服電(dian)話:400-099-2065

旅游產品分類

貴州首頁

當前位置:首頁 > 西南旅游 > 貴州旅游 > 貴州旅游游記

千戶苗寨兩日游

新疆旅行網  時間:12-10  來源:  作者:
最近一直在討論一起外出旅行的事。雖然我們倆都是閑人,可就是約不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前幾天正好兒子回筑公干,媳婦回筑休假,巧逢這幾日貴陽艷陽高照,我們當機立斷決定就近去黔東南的“千戶苗寨西江”來一個“兩日游”。 前天一早起來,看見東方紅,太陽升,好一個冬天里的春天!好一個出門旅行的好天氣!俺興致勃勃背上背包,帶上一沓百元大鈔即刻出發。 7:45我坐了bus進城,約定8:30在都司路的達高橋上與弟弟和兒子媳婦會合。可是因為時逢上班時段千軍萬馬齊趕路,堵車是難免的,著急是無用的,抱怨是無效的,只有遲到是難免的。等著挨“罵”吧! 9:45我們終于集結完畢,登車朝著龍洞堡方向上了高速出了城。 十分鐘后,我們到達云關收費站。取了一張“計費卡”,等到出高速時再刷卡算總帳,這一去我們交了“過路費”65元。 云貴高原的高速公路,多有高架橋和隧道。 車子行走其中,步步都是好風景山回路轉又一村。 低洼處,大霧彌漫,能見度不過50余米,車慢緩行。 好清新的空氣,好平坦的路面,行走在水墨畫一般的山水之間,夢游一般地享受。 10:30我們來到這個超巨的加油站,很有霸主的氣勢啊。 停下來不是為加油,只是大家都需要下車放松。 這里有幾個工人在洗車,當然是有償服務了。 大紅門內是衛生間。 干凈整潔的小超市。 如果沒有弟弟開車送我們,我們就只能坐這大巴去凱里,再轉車去西江。耗時費錢不說,一家人在車里說說笑笑的氛圍也就沒有了。 我父親在世時,曾“封”我弟弟為“黃可波羅”,可見弟弟是個熱衷于旅行的資深玩家。 弟弟不光給我們當駕駛員,還是我們的“私人導游”。 弟弟問我們要不要順道去“下司”看看?我作為貴州人,“下司”這個地名早就如雷貫耳,可從來沒有機會去。于是我們三個人舉六只手表示贊成。 下了高速公路,開到國道上,與羊同行。 前方有險路,司機要當心。 11:20下司到了。 隔著清水江遙看下司古鎮。 來自網絡的資料這樣介紹貴州省麻江縣的下司古鎮: “嘉慶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為商埠,到民國時發展為鬧市,有水陸碼頭,是黔東南重要物資集散地。” “當時鎮上商賈云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徹夜營業,被譽為‘小上海’”。 “現在兩岸大街還保留著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條石鋪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級大碼頭和小碼頭,以及禹王宮,觀音閣等古寺,古殿宇遺址,古居民,古巷道。” 位于清江村觀音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觀音閣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討袁護國將領吳傳聲墓就在距下司1.5公里的保秧洲。” 這里還是在“養狗界”名聲大振的鼎鼎有名的“下司犬”的飼養地,我們家在90年代就養過女兒和兒子從這邊背回去的一只下司狗。后來它生病死了,我和兒子把它葬在了藝校教學樓后面的花園里。所以這次路過下司,又勾起了我們對那只叫作“豆豆”的獵犬永遠抹不去的回憶。在我含淚的眼前又浮現出它在我們學校的足球場上飛跑跳躍,像一團絨球在飛翔的情景…… 這座橫跨清水江的大橋中央,還保留著幾十年前的一只流行口號:“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只是有些斑駁了。一段逝去的歷史,也算“古跡”吧! 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有下車進城,只是順著河邊的小公園開車緩行“視查”而已。 上次在北京曾拍過一個“村莊”的公園,驚異那村莊的“當家人”的見識與膽略。沒想到在這個號稱“窮山惡水”的貴州小鎮,不單有這么美麗的山水,還有這么精巧的公園。 從黔東南的首府凱里到這里乘汽車只要幾十分鐘,怪不得即使是冬季,只要天氣好,來這里的旅游車也是絡繹不絕。 更令我驚訝的是江邊的這所巨大的“下司民族中學”。空蕩蕩的操場里只有幾十個學生在上體育課!這要是放在大城市,要裝多少學生啊!不過要讀書還真要選這種清靜的鄉野,學校辦在大城市發展起來空間小,嘈雜的環境令人浮躁,這里才是讀書的好地方。 后來路過凱里的“凱里學院”時,更是把我嚇了一大跳,這么氣派的學校,修得像政府機關啊! 我們在下司的清水江旁“蜻蜓點水”般地掃了幾張照片后,繼續趕路。弟弟熟練地開著他的“寵車”在大山里穿行,直奔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凱里市位于貴州省的東部,距省城貴陽市才197公里,正常情況下走高速也就兩個多小時可以到達。 凱里是個發展中的城市,我每來一趟就發現它大了一圈。路越修越寬,房子越修越高越氣派。凱里市內有比較好的賓館餐館,所以很多來黔東南旅游的朋友,往往都選擇住在這里,再坐bus向周邊作“輻射狀線路”觀光,舒服又省錢。 而我們有弟弟作向導,我們的既定方針是“哪點黑哪點歇”,所以走得就更放松。我們一路上走走停停,到達凱里時,已經快到中午12點了。 弟弟特意帶我去看這個“世界唯一”的體育場。它是一座由侗家“風雨橋”和鼓樓的為元素的頗具民族風格的建筑。我說我以前路過時就看見過,但從來沒有下車進去看。而且因為它的大,我也沒有拍過。 因為時間緊,我們沒有進入凱里市中心。 一進入凱里的外圍,老遠就看見“酸湯魚”的招牌,口中的清口水“按都按不住”地冒了出來。 美味呀美味,好幾年沒有吃到了。 弟弟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宣布:好不容易來了,要吃就吃最好的,最地道的。他帶我們去了凱里“酸湯魚”的第一塊招牌“快活林”,如今更名為“亮歡寨”的這一家。 才走近大門,就受到苗胞載歌載舞的歡迎。進入“寨門”,里面是一個寬敞的停車場,沿車場是一圈有著濃郁色彩的“包房”,應該是家庭聚餐或朋友聚會的最佳選擇。 我們忙趕路,就選擇了路旁的散坐大廳。 此地有句民謠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讀音:“川川”,形容走起路來東倒西歪的樣子)”。 我至少有三年沒有吃“酸”了,難怪平衡出現問題,如今走路總是馬失前蹄連個“金雞獨立”都做不起了。 你看,我家的這兩個貴陽人吃了n次“酸湯魚”研究了半天都拍不了板,何況是外地人。 首先,光是這煮“酸湯魚”的“酸湯”就有很多種做法。從顏色上來分,常見的有“白酸”和“紅酸”。獨山那邊還有用河蝦釀制的“蝦酸”。總之,這是一種很特別的“鮮酸”。 如果你認為“醋湯一樣可以煮酸湯魚”,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此酸非彼酸也,不信你來嘗一口,保險讓你的舌頭舒服到“死”! 這是一進大廳的屏風,一看就是特別的“苗家”風情。 屏風的背后“刻”著一首山歌:“苗家送客不握手,只捧彎彎牛角酒。遠方客人喝一角,一路順風天涯走。” 我試來和一首如何?“只敢和你手拉手,害怕你家牛角酒。冒充好漢喝一口,醉倒門前不肖(走不了)走!” 小時候爺爺告訴我,苗族同胞是被漢人“攆”上高山的。他們世代居住在大山里,山高路遠,買鹽巴都困難何況于“打醬油”。為了有限地調劑味口,再加上吃剩的“米湯”、“青菜”舍不得倒丟,在自然發酵的過程中,上天賜給了他們這一道美味。當然是在有肉的前提下才是美味,如果讓你只是天天吃酸菜喝酸湯下包谷(玉米)飯,減肥是必然的,吃得腸子都會變細也是難受的! (菜單) 苗胞家家幾乎都有酸壇,少的一兩個,多的好幾個,甚至幾十個。他們取高山上的泉水和自種的香糯釀制成酸湯,味型獨特酸鮮可口。(這讓我想起《紅樓夢》里的妙玉,冬天取花瓣上的雪來燒水泡茶,請賈寶玉喝的情節。)專家評論這“苗家酸湯”是:“在一般中式烹調味型里從未尋到過的‘酸湯風味’的味型。” 怎么樣?夠獨特,夠饞人的吧?! (“包谷飯”每罐2元,) 黔東南各地都有酸湯魚,較好的有黃平酸湯魚,原汁原味不施油脂,符合當今飲食潮流。凱里酸湯最為有名,麻江縣的“酸湯魚”還獲得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廣州國際美食節金獎”和中國名宴“金鼎獎”。 如何?!這可不是我按照我的口味在“瞎吹”,拿金獎可是有“證書”的哇! 據說酸湯魚在廣州的黔菜館中也深受歡迎,曾被評為“市民最喜愛的美食”。南京還出現過“貴州苗家寨酸湯魚叫板四川火鍋”的報道,看有點咄咄逼人!不過民謠道“青菜白菜各有所愛”,而且二者的口味相去甚遠,彼此都有著“不可替代性”。所以,要體貼記者的想象力,報紙總得賣出去是不是?! 隨著酸湯魚店生意的火爆,酸湯狗肉、酸湯豬腳、酸湯排骨、酸湯牛雜等也應運而生,大大滿足了“嗜酸”而不愛“吃醋”的食客。好在我們貴陽的大街小巷都有酸湯魚,只是我一個人吃起不帶勁而已。 因為是自費吃喝,所以我們只要了兩斤中檔的鏈魚,每斤(生魚)50元。如果有大款買單,倒是可以點200元一斤的“野生烏江魚”來嘗嘗。物以稀為貴嘛,再不吃,以后就絕種了。 兒子還點了一份“香爆蝗蟲”(俗稱螞蚱),48元一份。 該蝗蟲為人工飼養,如果是野生的怕是要十個人去捉一天。其實如果不看它的樣子,吃起來絕對是道香噴噴的美味。那個“酥”那個“脆”,那個“入口滿嘴香”…… 記得我曾經和兩個abc講過我年輕時當知青吃“蜂蛹”和“螞蚱”的事,她們照樣是以尖叫來表達她們的驚奇!反而是我覺得奇怪了:那么大的豬和牛你們都敢吃,還怕吃這個“小不點”的蟲蟲嗎?! 掃興的是我吃得太激動了,摔壞了一個口徑約12厘米的小土陶碗,被罰賠rmb3元。這種小碗買進價最多也就一元一個,店家罰我三倍的價實在是不厚道。幸好我是本地人,曉得他們的這些“著數”,不那么叫真。如果是來得遠的省外游客,“酸湯魚”帶來的愉悅就會大打折扣。事實上很多大一點的餐館都會把這種損耗攤在成本里,不會要客人賠償這種“微型”損失。 你想,如果這家店“赦免”了我,給我帶來的愧疚感,會讓我在這里多寫好多好話。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貴州人民風淳樸不善做奸商的表現。所以,貴州是值得來的,“酸湯魚”是值得吃的,如果怕掃興的話,落座前先問一下:不小心摔壞杯碟賠不賠?如果要賠,翻幾倍?! 這頓飯,四個人,花去195元,包括3元賠償金。 我們一行四人與凱里匆匆擦肩而過,這次沒有進入市區去看看也是個非常遺憾的事,除了因為時間緊張,還有一些心情方面的問題。不過那和這次旅行無關。 話說我們在“亮歡寨”酒飽飯足之后,中午1:30我們繼續登車前行。 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三棵樹鎮”。弟弟打聽到有一條新路己經通車,我們便欣喜萬分取近而舍遠地拐上了這條新路。看來這條新路才修好還未交付使用,所有的交通指示牌都還未安置,我們戲稱上了一條“裸體路”。 有民謠唱曰:黔中地無三尺平。可當我們的車開上了新路時,它的平直與氣派真令我這個山里人大跌眼鏡。 常言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換一個說法:“路”別三年當刮目相看。三年沒回“家”,“家”中大變樣啊。 記得五八年“大躍進”時,天天喊口號“日新月異”!這回可讓老太太我開了眼,這才叫“日新月異”哩! 看看圖片中紅點上面的那個正在工作的工人,你就知道這工程有多么大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山區修條路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二十分鐘之后,這“三棵樹鎮”就到了。聽這地名,想必當初只是個只有三棵樹的荒野之地。 進入牌坊式的寨門,迎面就是一座龐大的木頭“山寨”。 走近一看,卻是一個吃喝玩樂之地,想必地處三岔路口,生意一定興隆。 這里就是分叉的路口,向左走是一條直奔“西江”的新路,向右走是一條沿著“巴拉河”的老路,不但多彎道關鍵是正在“修”。那位從老路上過來的師傅說了,雖然有的路段鋪平了,但有的路段只是勉強能通過,當然還得“慢慢走”!最后他又補充一句:要是新手就別去冒這個險了! 可是我們早已決定要去一個叫“郎德”的“奧運”苗寨看看,這個苗寨就在這條路邊。別無捷徑可選擇,只好冒險而為之。 進入巴拉河沿途的老路,果然有些路段的路坯已經鋪好,走起來十分平穩,弟弟說修好后的柏油路面將與保坎平齊,看來后續工程還有得干。 這樣的險路約占全程的1/3,有時候在路面上走,有時候竟會把車開到河灘里去,再爬上來。像這種正在施工的路段走起來前簸后顛,驚險得像進口的戰爭大片,但這還不是最險的。走到那種超危險的路上,我“牙巴骨都咬緊了”,哪里顧得上拍照! 這是榕江至凱里的班車,坐車的人辛苦,開車的人膽大。 在這種“工地”上一旦堵車,缺乏權威人士疏通,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好在一路上我們只遭遇過一次“小堵”,在駕駛員們的禮讓之下順利解套。常言道:窄路相逢勇者勝。可在此處就只能是“勇者翻車”“智者勝”了。 在這種路上,最便捷的還是數摩托車,最笨拙的自然是這種大卡車了。好在這卡車是修路用的工程車,所以它根本就不用開不出去。 可喜的是在沿途的工地上,我們看到有許多機械在參與施工,還有規整的材料堆放,讓人感到管理很現代施工很文明。比起當年大躍進動輒就搞個紅旗招展的人海戰術,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巴拉河的兩面都是高山,苗家的山寨和他們的梯田透過茂密的森林隱約出現。 途中我們的車穿過一個小集市,這里似乎在“趕場”。 看看攤子上的物品,大都是來自省城貴陽的各個批發市場。有女孩子喜歡的頭花、項鏈、花別針,男生喜歡的打火機、小刀、手電筒等等,只是檔次更為普及,價格更為低廉。 一路上還看到很多趕集的人,走親戚的人。盡管他們在陽光下走得很辛苦,但是看得出來他們很開心,過著自己喜歡的日子滿足而自在。 隨著新路即將修好,巴拉河景區將完全開放,有商業眼光的人開始在路邊大興土木,修一些并不完全名實相符的“農家樂”飯店。 等到明年春天這條路完全修好,這一帶又將變得熱鬧起來。 兩點過,我們進入“郎德苗寨”,在那里匆匆停留了一個小時后繼續向西江前進。一路走來,大山重疊,山清水秀。風光無限。 如此美麗的山川,猶如一幅長長的畫卷,正在我們的眼前徐徐拉開。 一些苗寨以極其“原生態”的風貌映入我們的眼簾。 因為大家都想搶時間去拍夕陽下的西江,最終放棄了去訪問這些苗寨的機會。 等到我們去了西江之后,才發現那個“西江”已不是當年的“西江”了,這才后悔應該去訪問的是那些“沒有游客的苗寨”。 可惜我們錯過一個苗家盛大的節日,只能在路途中看到一點點尾聲和余波。 這是參加完狂歡回家的盛裝苗女。 這條路我在2003年帶“金筑大學”的學生采風來過一次,每次轉急彎時,大巴的整個“車屁股”都吊在路外。如果車底板突然脫落,坐在車里的人就會掉在山溝里!雖然我知道那樣的事情不可能發生,但總每逢彎道我總是一次次地心驚膽戰! 現在的路越修越好,路邊還裝了鋼索圍欄。在一些急彎道口,甚至還裝上了“反光鏡”。 我想,有了我的這些第一手的“情報”,有自駕車旅游傾向的朋友,就可以大膽地開車上山了! 沿途還看見好些巨幅廣告,立在山野里特別醒目。要是廣告詞多些幽默,就會讓人更加過目不忘了。 這一幅畫面是一群盛裝的苗女,廣告詞為:“中國苗族銀飾之鄉----雷山”。 這一幅的廣告詞更牛:“雷山:申國苗族文化中心,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這倒是很直截了當,大白話誰都能看懂。 第二天從西江回來時,我們選擇了直接到凱里的那條新路。這是從山上向向下看,也就是我們即將走的路段。雖然不是七彎八拐,可也夠蜿蜒的。 看來政府在東部的開發相對飽和之后,開始把資金投向大西南。開發得晚的好處就是可以借鑒于別人的經驗。光看這些路,己經是“大手筆”了。 貴州是花園省,而黔東南更是這個大花園里的精品。而那些深山里的苗寨,就更是一支獨秀的奇葩了。 人的一生不能不看看大海,不能不看看高山,尤其是咱們云貴高原的苗山! 早就聽去過黔東南苗寨采風的朋友們提到過“蘭花苗寨”和“郎德上寨”,但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們的確切位置。 這次我們在沿著巴拉河去西江的公路上,弟弟指著隔河半山上的一座寨子對我說:那就是“蘭花苗寨”!我才發覺雖然我在這條路上走過好幾回,也覺得那些古樸的山寨很吸引我的鏡頭,但卻一直對不上號,竟不知道“響當當”的蘭花苗寨竟與我一再擦肩而過。 可當時想到要去大名鼎鼎的西江,便覺得不必為這些“小不點”浪費時間,所以我們直接去了可以把車開到寨門口的“郎德上寨”。 (從這里,我們離開大路,拐進去“郎德上寨”的鄉村公路。) 郎德上寨坐落在距黔東南州府凱里市27公里的丹江河畔,距雷山縣城僅17公里。 這里是當年苗民反清抗暴的義軍將領楊大六的大本營,史載清軍征戰了18年才將其平定。 這個寨子不大,只有118戶,500多人,全部都是苗族同胞。 那天天氣很熱,遠遠看見在河中洗衣曬衣的苗女,很羨慕她們這種在山水間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 弟弟一邊把車放慢速度,一邊叫我注意那“穿過”碾房的石板路,叫我趕快拍。 后來他才告訴我,貴州的“奧運火炬”是從這里起跑的,那小橋也在電視上出現過。 果然,我看見沿著小河邊的石板路真的很醒目,可惜“奧運”前后我不在國內,對這些細節不得而知。 再往里走,遠遠地看見依山傍水,背南面北,群山環抱的郎德上寨,和橫跨于河畔之上的楊大六橋---“風雨橋”。 據說過橋可以攀登養牛坡,還可以觀賞到楊大六當年反清抗暴時筑起的碉堡和戰壕,以及那場戰爭遺留下的刀槍和土炮。 郎德上寨作為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中外,旅游觀光、考察苗族文化、領略苗族風情的首選村寨。 這座風雨橋看起來氣勢不凡,不知是重建的還是新修的?一搞“新文物”,就假了。 這是風雨橋旁的“辦公大樓”。 孤樓一座,上面掛的牌子還不少。 因為是淡季,這個“游客接待中心”沒有一個人辦公,就連旁邊的“wc”也是鐵將軍把門。內急時,只有“私闖民宅”了。 從這里可以進入寨子。 但弟弟卻帶領我們順著車道沿河而行,一路上遇到的摩托騎手呼嘯而至,令人避之不及,驚恐萬分。 冬日下的河灘上,有人鋪開席子在曬稻谷。 有人坐在土坎上曬著太陽繡花。 我被河邊上洗頭的長發女所吸引,特意走到第二座風雨橋上去拍了她及膝的長發。 河攤上還有人在曬板子,冬天總是農村大興土木的時節。 這里邊靠山的房子不知是郎德上寨的延續呢,還是另一個寨子?我們沒有時間向縱深行進了。 弟弟帶我們從這里進入寨子。 這口“半現代化”的水井多少有點讓人掃興。 我們從這里上山往回走。 寨內苗家特有的吊腳樓鱗次櫛比,吊腳樓上裝有“美人靠”供來客休息,也是平時姑娘們繡花的好地方。 村上的小路全以鵝卵石鋪設,整整齊齊干干凈凈。 寨子中央有一個大蘆笙場,地面是用鵝卵石鋪的,圖案是仿古代銅鼓面的十二道太陽光芒和飛奔的駿馬。 這是旅游季節的盛況,我們那天去的時候,只有幾個老人坐在邊上聊天做針線。 歌舞表演是郎德上寨最主要的旅游項目,本寨全體村民,都可以平等參與表演,并采用“工分制”的形式按勞分配。 蘆笙場的旁邊還設有“楊大六文物博物館”,只是關著門讓人失望。 不過靜靜的冬日也讓人領略了別樣的風情。 沒有如織的游人這才是我想看到的真實。 在另一個寨門的側邊,我看到一張這樣的“導游圖”。對面的木板刻著一段榮耀的文字:“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到過郎德上寨視察,幾十個國家的貴賓來過這里參觀。” 沿著石階走下來,弟弟叫我看這塊已經有些斑駁了的石碑,上書“郎德上寨 奧運圣火走過的地方” 我們在寨子里穿行了近一個小時后離去。 再見了,靜靜的郎德田壩。慶幸我在這個冬日來走訪,看見一個更為真實而不喧囂的山寨! 最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我們到達時,只有我們的一部車四個人。因為無人接待,所以沒有買門票,并非我們溜進寨子“偷偷地干活”! 這次去西江千戶苗寨是我媳婦兒的提議,此議一出我就一直高舉雙手持反對票。我曾在92年春天帶美術專業的學生去寫過生,用那時的眼光去評估這個苗寨,我認為如果不是搞藝術創作需要去采風的話,那西江的確是無甚可玩。 我一再警告他們,體驗“原生態”是要付出代價的:吃不得吃住不得住,那木地板一走一座房子都嘎吱響;半夜雞叫三遍全寨子的雞都一齊叫;上廁所不是與牛為伍,就是與豬共圈……在苗寨對面坡上看苗寨是很美的,進了寨子才知道與豬牛爭道的狼狽和踩在糞草上的無奈。 (若干年前不收門票時的進入西江寨路口的牌坊,上書“中國西江千戶苗寨”,是被貴州老百姓戲稱為“苗王”的當時的副省長王朝文的手跡。) 我的兒子在幾年前為一個網站去采訪“姊妹節”時,去過一趟黔東南,當然也到過西江。 我弟弟呢,今年才去過,說是如今的西江千戶苗寨已是今非昔比,變成一個“多彩苗寨”一個旅游勝地,值得一去重睹芳顏! 一票對三票,我只好服從。 (這是現在寨路口的牌坊,氣派了,巍峨了,但是要收門票了。 ) 離開“郎得”苗寨,馬不停蹄趕到西江,已是下午五點。顧不得感慨當初的“觀景亭”變成了一大片“觀景臺”,先搶拍幾張“夕陽紅”全景再說。可惜太陽還是下了坡,寨子浸在一片陰影之中。 門票不貴,成人六十元,老人二十元,我們買了四張票160元。后來我在寨子里和一個老者交談時,他用“六十斤白菜只賣六十元”的標準對我說:“他們(指旅游局)把票價定得這么高,會有幾個人來玩?!”老人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昂貴”,這個票價已經是定得很“謙虛”了。 順著靠山的公路長坡,我們把車子開到寨子邊的停車場停下,下一個程序是尋找落腳點。 在這里提醒以前去過西江的同志們看到這座寨子口的風雨橋時不必吃驚,這就是原來進入寨子的那座石橋,只不過現在給它戴了一頂新“帽子”。如果你注意到上面的那幅全景照片,你還會發現當年的小河溝變成了大河(塘?),上邊的風雨橋不是一座而是三座。再看看那演出兼狂歡的大壩子,和河邊的飲食“一條街”,你還能認出這就是當年的西江嗎?! 有了上次住在寨子里幾乎整夜睡不著的經歷,這次我堅決要求住在寨子對面的半坡上,當然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可以看著對面的風景“發呆”。 (第二天早上八點,又見炊煙升起的西江苗寨。) 弟弟指著派出所后面那高高的大樹說,要住就住最高處,好看風景好拍照片。 結果此路卻把我們帶到了這幢木樓前!旅途勞頓的我們背著輜重不想再走,那就隨緣吧! 看看這木屋的三樓還有曬臺。 二樓還有“美人靠”,想畢靠在那里當不成美人,吹吹山風也是蠻愜意的……好吧,就是這家了! 我們沿著鵝卵石鋪就的階梯,邊走邊喊:有人沒有?! 進入樓下大廳,咦?!無人。 我們繼續向樓上走去。 “總臺”也無人。 新蓋的木樓散發出原木的香氣。 雖然有點零亂,但很有生活氣息。 墻角放著救火器材。 呵呵,一切井井有條,可主人呢? 看見這個沒有玻璃也沒有“防盜窗”的“觀景”大窗,我們頓時覺得“風景這邊獨好”! 大概是聽見吱吱嘎嘎的樓板響,女主人終于出來了。問及房租,報價80元。我接過話趕快還價:50元一個人吧!我弟說,我在講一個“標間”50元,是住兩個人啊,你咋在這里亂“抬價”?!呵呵,這么便宜?!我弟說,不帶廁所的雙人間也才30元一間啊! 好的,為了彼此不被打擾,我們要了兩個“標間”我和我弟一人一間,再給兒子媳婦要了一個30元的雙人間,130元就解決了。不過,這當然是“淡季”的價,空著也是空著啊! 老板娘說,她是在職的小學語文教師,這店是他兒子媳婦在經營。這座小旅店是向銀行貸款修的,今年秋天才開張,還款應該不成問題。 還說今年國慶節時,她家的大廳里都打滿了地鋪熱鬧得很! 可惜今天早上才走了一組深圳來的音樂家,失去了一個與南來北往的客人談天說地的機會。 那晚,只有我們一家四人住在這空蕩蕩的大木屋里。 放好背包,聽見樓下響起口令聲,原來是下面的派出所在收班。呵呵,住在派出所的上頭,很有安全感哩。 是夜,先是聽我們四個人走來走去的洗漱聲;再聽下面值班同志的聊天聲;然后12點(?)聽見放鞭炮;總算可以安睡了,雞叫頭遍了;聽見雞一連叫了三遍,迷糊中覺得“雖然睡不好,但是太有詩意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離開時,主人從她的廚房里拿出兩個小糍粑送給我,說是苗家的禮節。我說你的廚房真大,她說在旺季她家還要為客人提供伙食。 我收下她的禮物,連聲說“謝謝!”女主人一直把我們送到門口,歡迎我們明年夏天再去! 后來才知道,除了路邊這些專門新修的小旅店,寨子里還有上百戶“農家樂”可以提供食宿。 再后來我們爬山進入寨子時,果然到處看見指路牌,還中英文對照呢。 這是寨子腳的一處規模較大的“農家樂”,客人在等待開飯。 我們一直爬到寨頂的“鼓藏頭”家的“鼓藏樓”,這里也是個“農家樂”吧! 那天我們去時“鼓藏頭”上班去了!據說這個“鼓藏頭”是世襲制,只在“鼓藏節”那天起帶頭殺豬帶頭歌舞的作用。 接下來繼續向目的地“千戶苗寨”前進。 很快,到了。。。 西江千戶苗寨是中國最大的苗寨,也是凱里周圍規模最大的苗寨,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為“千戶苗寨”。 西江的村前寨后青山綠水,民風民俗古樸久遠,田園風光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是一個令人陶醉的美麗山鄉。 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吊腳樓疏疏密密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河谷四面的群山之中。 山腳下有一條名叫“白水河”的小河蜿蜒流淌,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我一直以為這條小河溝就叫“西江”,以為“西江苗寨”就是因此得名。 后來我才知道“西江是苗語音譯,意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真是愧為貴州人,竟從知道有“西江苗寨”始,誤讀至今。真是處處有學問呀,只怕不認真。 西江苗寨的晨昏暮靄,狗咬雞鳴,猶如素面的少女單純雅靜。在貴陽學藝術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有過去黔東南采風的經歷,而但凡去了黔東南者,就一定不會不去西江。 苗寨的主體分為兩大部分,散布于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以前山坡腳下除了白水河和兩岸的菜地,還有一條長約三、四百米的主街。如今菜地已經消失,主街上開滿商鋪已變成游人集密的所在。 盡管我對購買“旅游紀念品”不感興趣,既然來了,還是要去故地重游的。 這是山腳田壩中寨門口的供電局小洋樓,為了不破壞整體景觀,也作了一番精心的“偽裝”。 正在專心拍照,突然前面傳來一陣強勁的震耳欲聾的歐美音樂,吃驚的我在風雨橋頭找到了這個摩托車“聲源”。和這幾位聊起,他們都是西江苗家的“崽崽”,如今在家門口打工,甚為愜意! 在我走過樓頭風雨橋的一刻,太陽正好從云端里露了出來。 這是寨子頭上最搶鏡頭的幾幢吊腳樓。 水泥敷成的偽“巨石”上,刻著苗寨的“來世今生”。 我尋思:俺們貴州又不缺大石頭,咋就弄得這么“低成本”呢? 雖然這一組“護坡”也是“鋼筋水泥”的,但是把它處理成木頭造型,明顯好看許多。 主街上的老房子有的還在,只是把“堂屋”變成了店鋪。 而更多的是翻新木樓,賣些貴陽“市西路”批發來的大路貨。 在主街上,各種檔次的“銀飾店”一家接一家.好在苗胞做生意還實在,明白地告訴你“這對耳環是白銅做的,只賣25元!” 隔一個時辰,就會有一位老人敲鑼走過,提醒大家防火。這可不是作“秀”,楓木板修成的木樓,勝似“干柴”,自然“烈火”就是第一“天敵”啦。 這是寨子尾巴上的幾家唯一不為游客服務的雜貨店:“獸藥飼料店”。 還有祭祀祖宗的“錢紙、香燭”。 這里以前是個賣農作物的“自由港”,現在用一圈圍墻圍了起來。 這組壁畫大概畫的是苗族的婚禮吧?新郎醉了,新娘在招呼來客。來客送來了“一壇子老酒”、“帶尾巴的豬腿”、“一高挑紅雞蛋”…… 這圍墻里面有個小菜市,才從地里拔出來的蔬菜新鮮又便宜。 圍墻里面還有個“小吃一條街”,我們在這里吃了炒剪粉,味道不錯每份5元,和城里一個價。小攤主不是西江人,他們是“受邀”前來炒熱地皮的賣家,目前擺攤不收費,賣多少自個兒就收多少。 除了寨尾巴的垻子周圍有很多小餐館,寨子中間和河邊也有小吃賣,不過好像僅限于早餐。 河邊賣的早點是“糯米飯”和炸土豆條!很與時俱進哇。 這樣的“租衣點”很多,這些衣服很像從“民族文工團”借來的演出服裝。專業一點說:上裝是“左袵衣”,下裝是一條一條繡片組合的“羽毛裙”,10元錢可以穿兩套。 “博物館”,憑在大門口購買的“參觀卷”免費參觀。我很詫異地說:“直接免費不好?能進到這里來的人誰不買票啊?”那管理者說:“四面八方的山坡上都是路,當然有不買票來的啰!”呵呵呵,那也只是四鄰八鄉的本地人才能走這個“捷徑”吧! 這里還有“苗寨風光”的明信片出售,對那些喜歡走一路寄一路的旅行家來說,真是提供了方便。 我們到的第二天要下雨了,所以此次在西江沒有拍到什么好照片。 主街的大路用石板和鵝卵石鋪出漂亮而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當然這是為了取悅于旅游者而不是當地人啦。 還好,主人家在“全面商業化”的同時,還在寨子的西南面給人們留下了一片田園風光的“保留地”。 還專門修了條一米多寬的石板路供游客行走參觀。 我想,也許這邊的苗寨會更純粹一些。 如果真要想來西江體會“原生態”,那就離主街遠一點。一個有很多“酒巴”的苗寨讓我極為不適,也許我真的是個老朽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來西江旅游如果不進山上的寨子,只在山腳的河邊、街上蕩悠,那算白來了。“無限風光在頂峯”嘛,登高遠眺才能把美景收入眼底。 千戶苗寨是由好幾個自然村寨組成的,上山的石板路,都直通山腳下的“商業街”,很容易找到入口。我們在沒有導游指引前進方向的情況下,決定自行上山。 這個“也東寨”的這條山道,我以前走過。但不記得有這個寨門,即使有,可能也沒有這么吸引眼球。 上山的“石包包”路已經重新鋪過,路邊上的污水溝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暗溝“落水洞”。 在上山的小路上我們遇到這個婦女,她說她的工作就是打掃路面,她家住在坡上,做不成生意。只有“做一點活路”,可以掙些小用錢。 也許是因為我當過七年知青進過太多的寨子走過太多的山道,走在這條沒有一根稻草的路上,聞不到牛糞和山寨里特有的氣味,反而覺得有點兒輕飄飄的感覺。 路上的豬牛雞鴨都沒有了,連狗都沒有碰到一只! 只有可愛的孩子們天真的用不太純正的普通話和我們打招呼。 我問這老人常下山嗎?她說“老了,走不動啰!” 我注意到木桿上掛著的“拖布”,要知道住在山上是很難弄到水的呀! 我們沿著“主干道”緩緩上山,邊走邊歇。 除了路修得明顯的好,其它沒有更大的變化。 這是一戶普通人家,看見我們走近,男主人就轉身進去了。 上次我帶學生來西江,曾和他們一直爬到寨子后的坡頂上。 越往高處起,越能感覺到苗寨的古樸“原生態”。 在半山坡,我們看到這個叫“羊排”的“村民委員會”辦公樓。 旁邊的黑板上有一頁2007年的“老皇歷”。 寨子里設有很多“指路牌”,告訴游人哪里是有趣的地方。 最頂上的那幢木樓是個“私人博物館”。 但因為地勢太高,一天沒有幾個客人去。 最惹人注意的是寨子里到處都在修房子。 改良后的“吊腳樓”一半是鋼筋一半是木架。 山谷里不聞雞鳴狗吠,到處都是“工地的聲音”。 “吊腳樓”的“腳”變成了磚柱子是要牢固很多,但還能稱為“吊腳樓”嗎? 這些路旁的新房子一看就是為游客們準備的。 明年春天來吧,正好趕上住“新房子看老寨子”。 據說這些壓平的樹皮就是從前蓋房子的“房頂”。 如今大家都是住瓦房,這樹皮也要進博物館了。 住在山頂上走個親戚也不容易。 你看這小媳婦揹上一個娃娃,手中提著大包小包還一邊和人打著招呼,心中充滿快樂。 在山上蓋幢房子太辛苦。 要把在山下用機器改好的板子挑上山,你算算要上上下下要跑多少趟?! 一個老者告訴我:今天“上頭”來了人,寨子里拆了四個蓋得太高的屋頂和這幢“非法用地”的小磚樓。 回來看到這張頭一天拍的照片,才發現這“小洋樓”的確蓋得鶴立雞群太張揚。 在千戶苗寨的寨子腳就有著這么一條“白水河”,它的河水,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清澈見底。 從前這條白水河只是一條普通的河溝,現在筑起了堤,河寬了水也深了。 河上還修了三座“仿真”風雨橋,雖然是假古董,但是風格依然。 那天我們經過時,正好遇到幾位廣告人正在風雨橋上拍廣告:孩子們的手里都捏個塑料袋,哨子一響就朝著鏡頭跑,大概是說苗家小朋友愛吃x x x吧! 在我的記憶中,白水河的兩邊原來是田土種著莊稼。為了服從旅游景觀的需要,現在靠寨子這一邊,修了一條石子路。 路的一邊是河,一邊是木樓。 沿河的這條路、這條街還在完善之中。 精巧的觀光車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地跑著。 這車從這里載游客去河那邊的半山腰上看全景,每次收費5元。 從這些木樓的格局來看,應該是飯莊加住宿。 如果這些木樓不太“響”,河邊蚊子不太多,夏天住在這里看著對面的大山發呆也還是蠻夢幻的。 木樓的墻板上鑲著表現苗胞生活場景的木雕,一個老者用粗獷的普通話告訴我:這是手工雕的,雕一塊要100元。 路的盡頭就是寬闊的“蘆笙場”。 “俯視”一下,還是有些震撼! 這個大壩子用這條長廊一分為二,這里可以吃大規模的“長桌宴”。提醒你多看一眼,那桌面都是整木方做的啊! 每天中午11點這里都有盛裝的歌舞演出。 舞臺的背景是炫目的“刺繡”和“銀飾”。 主持的小苗女普通話講得很好,落落大方看起來超專業。 一個個小苗女如花似玉水靈靈,看得大家如癡如醉。 小姑娘的一張木葉吹得高亢嘹亮映山映水。 有個老人家告訴我,這些跳舞的女孩一個月的工資近兩千元,她們大多是西江人的“崽(小孩)”。 看來“坐”在家門口,等別個“送錢”來的感覺很不錯。 那天是陰天,這季節是淡季,可游人依然不少。 現場一片“咔嚓”聲,看來喜歡拍照的人不止我一個。 我想和這個盛裝的女孩合個影,人家一溜小跑說“忙得很!” 可惜我們提前離去,沒有參加最后的“集體舞”。 也許下一次要挑一個節日來,才能看見這樣的“火焰山”。 而這是我拍到的苗寨!除了相機的問題就是淡季人家舍不得開燈的原因。 幽幽的光線就是來自于這些房檐下的吊燈。 離開時弟弟專門帶我們到千戶苗寨的新大門去看了看,原來從這里進去就是“蘆笙場”。只是這邊的路更平,停車場更寬,好像還在修賓館。 回程時,我們選擇了這條西江到凱里的新的“旅游之路”,這條路目前只落實在地球上還沒有印在地圖上。如果有朋友自己開車來,還是按照“嘴是江湖腳是路”的老規矩,邊走邊問吧! 在一個加油站看到這條標語,特意提醒開車的朋友:云貴高原山道彎彎風光無限不喝酒都會轉暈,喝了酒就更看不清路了! 西江之行到此結束。 作者:黃德瑩
關鍵字: 游記 苗寨 貴州 黔東南
上一篇:風從這里過
下一篇:冬游貴州
在線評論

  驗證碼:驗證碼    匿名發表

聯系我們
  • 新疆中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 0991-267100018999981856
  • 0991-231032518999832796
  • 18099695348
  • E-mail:tour@8tdc.com.cn
  • 地址:烏魯(lu)木齊市沙依巴克區(qu)伊寧路89號新豐大廈A座7樓
酒店住宿所有酒店

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二星級經濟型

喜來登貴航酒店

喜來登貴航酒店

已有 334 人關注
立云酒店

立云酒店

已有 344 人關注
金冠大酒店

金冠大酒店

已有 417 人關注
美食餐飲所有美食

全漁碼頭

全漁碼頭,位于貴陽黔靈西路149號(

海陽天天漁港

海陽天天漁港成立于2005年11月2

麗都燕鮑翅食府

麗都燕鮑翅食府位于貴陽市鹽務街

小魚兒食魚一族

古人云:食不如食肉,食肉不如食魚,魚
貴州游記所有游記

黔東南·侗族天下

黔東南素有“百節之鄉”的美稱,一

黔東南·風柔溪美

回到重慶,兩個多月了,還在想郎德苗

黔東南·世外桃源

住在了侗寨,好似進了世外桃源,心里

舞陽河畔的太極古

很早的時候就聽說,離貴陽不遠處有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