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畫多彩貴州之旅
在貴州旅游,總是被一些奇特的自然地貌和保護完好的植被而震驚眼球,更是被一路的歡歌笑語感染,特別是黔東南這個有多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服飾,不同的舞蹈,不同的語言以及歌聲,但快樂都一樣……
起程奔往貴州之前,一直在猜測當地的氣候及環境,雖然此前從未去過,但從上一輩人言談中透露出的信息總感覺那里經濟相對比較落后,由此也不免擔心起到了之后那里是不是很熱,道路坑洼,充滿了崎嶇與艱險。但內心對黔東南的向往已然遠遠超過了眼前所有的顧慮,原本也是要計劃十一游走一下貴州的,不曾想老天卻在9月就圓了我的這個小心愿。
飛機落地貴州后,觸碰肌膚的是溫軟的秋風,雖然北京也是秋意正濃了,但這里的風很和暖,不會讓人感覺寒冷,時而斷續的吹過,真是應了當地人的話,爽爽的貴陽。機場距離市區很近,也就15分鐘左右的車程便到了酒店,對于一個瓶子而言,很難接受用大塊時間在酒店懶懶的休息,所以我卸了行李梳理了一下便立刻帶上裝備上了街。
據導游講,貴陽最值得一看的首數甲秀樓,這座建于明朝的建筑坐落在貴陽母親河邊,相傳建造好之后當地便有人在科甲考試中奪了狀元,由此以后無論男女老少,只要家中有想考舉功名的人都會來此祭拜游覽一番,一直延續至今。閣樓目前免費對公眾開放,里面掛著長聯,很多字已然由于太過古老無法用電腦打出來了,木制樓梯蹬上去不免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頗具古時大戶人家小姐的閨樓氣息。爬到樓頂可以透過木窗眺望遠處的風景,甲秀樓旁還有一個古香古色的園子——翠微園,站在這里可以將整個翠微園的風景盡收眼底。伴隨著傍晚夕陽西下的余暉,原本這里應該盡顯幽靜,但顯然作為省會的貴陽人已然把這里當作悠閑娛樂之所,周圍不時有著三五個老人打牌,一對對兒年輕男女約會,鬧市的喧囂使得這頗富名氣的樓閣略微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轉身從甲秀樓下來,走個幾十米就到了旁邊的翠微園,園子不大,和甲秀樓交相輝映,在鬧市區中也算是個不錯的修身養性之所了,你可以選擇點上壺茶和朋友閑聊,也可以在有些做舊的長廊中漫步;我用相機隨手拍了幾張,也許以自己的這點文化底蘊而言,是很難讀懂這座園子所經歷過的滄海桑田,但來過一次總是想保留份影像在記憶中,說不定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也會茅塞頓開。
回到酒店的我,充滿了次日對凱里市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向往,但對個姑娘而言,背著幾個鏡頭一個機身的裝備,拖著行李箱,在接下里的幾天里還要坐6個多鐘頭的汽車,心理上多少還是有些忐忑的。不過還是那句話,黔東南對我的吸引已然無法用任何因素來阻擋了。
黔東南:凱里市--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
第二天八點半我們的車準時沿著山路出發了,想象中細小狹窄的盤山公路早已被全程高速所取代,雖然四周群山環繞,道路蜿蜒曲折,峰回路轉,但卻是異常的嶄新與平坦;可見貴州對道路的建設是格外的重視,也許真的是應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俗語吧,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風景秀麗的地方也著實需要建設基礎設施來支撐當地的經濟發展;只是我們眾所周知的,貴州地理環境所致山谷溝壑林立,修路的造價是正常路段的1.5倍,至此,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居住在山寨里的人家,無論是娃娃上學還是趕集,每天都要很早起來翻越幾個小時的山路才行。車行進至距離西江苗寨不遠的路段,高速公路變成了環山路。
我們正好趕上一個集市,沿著山路一路鋪開,不少苗族的婆婆背著竹筐穿梭于道路兩旁,繁忙的交易著自己的商品,她們的服飾大多以藍色為主,頭上插個銀簪將長發盤起,雖然很多婆婆都年事已高,但我們卻驚奇的發現他們的頭發烏黑亮麗,起初以為是染發膏的作用,但轉念一想,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是不可能發展到市區的水平的;后來導游解釋說,烏黑的發質是因為他們常年不用任何洗頭水,護發素等化學物質,完全依靠洗米水來洗發。這樣的解釋讓全車人無不驚嘆感慨。鬧市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將本身就不寬敞的山路變得倍加狹窄,而且在這里,人是完全不會給車讓路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前行受到了些小麻煩,司機講,這里的人是不會躲車的,只有等人過去了,車子才能一點點前進。其實這樣不難解釋,我們是旅行者,這里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是我們的到來改變了他們的原生態環境,原本這里就不該有車來車往的,所以出于保護,我們也該禮貌的遵守這里的規矩。
車子在行進了3個多鐘頭后終于到達了黔東南凱里市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全村男女老少全部穿上節日盛裝,帶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在寨子門口列隊歡迎,殊不知這樣的待遇只有在他們盛大節日時才能有機會體驗的。
下車后只見隊伍正中央打頭陣的是一位黑發銀須的長者,后來得知這位老人是全寨子里年紀最高的長者,今年88歲,威望也是最高的,一般大型的活動都會請他來主持。老人身后跟著十幾個苗族姑娘,每個人手拿牛角杯,擋在了寨門前,按照當地人的習俗,凡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都要喝了他們牛角杯中的米酒才能過關入寨,從這位長者開始,陸續給每個人敬酒。
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牛角杯,其一,這牛角里面深不可測,能盛放的酒量并非我們平時小酒盅那般,其二,這酒后勁十足,如果全部喝掉的話,估計接下來就沒法看到這里的壯觀風景了,也就應了他們的話:“醉在苗鄉不想走”;所以出于禮貌首先這酒你是必須得喝的,但千萬不能伸出雙手接過牛角杯,如果接過杯子就意味著你要全部喝掉,否則會非常不禮貌;所以既要過關,又不能醉倒的方法就是你要背過雙手,伸出脖子張嘴微泯一口即可,對方便知道你酒量不行,不再強求。
進入寨門后,沿路的左右兩旁站著一排排吹奏著樂器的年輕小伙,接著是姑娘們、老婆婆們在跳舞迎接,從他們身邊慢慢走過,內心深處不免充滿了感動與震撼,而這樣的感動真的是不需要告訴任何人的,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是如此。我從來沒想過一個村落會為迎接一方客人的到來而這樣團結,如此這般真誠用心,我們甚至為邀請長者前來迎接而感到不安與愧疚。但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文化傳承與待客之道吧,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學會尊重,并懂得欣賞即可。
俯瞰整個村寨
進入寨門后,順著道路左右擺頭仰望,一座又一座木制吊腳樓層巒疊嶂般呈現在眼前,因為貴州高原的特質,所以房屋都是倚仗山腳下而建,一層層延續到半山腰,由此形成階梯狀,錯落有致,層次鮮明,自然也不會因為誰擋了誰家的陽光而心中不快。西南地區氣候濕潤,所以一般吊腳樓的一層僅僅用來飼養家禽牲畜,二樓以上用來住人,一般吊腳樓旁還會有個搭建的小閣樓,專用來存放谷物;因為我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秋天,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晾曬自己的收成,有玉米、辣椒等等,五顏六色,相互搭配著襯托出靚麗的金秋。
隨著政府的經濟支持,這里也逐漸散發出濃郁的商業氣息,兩旁的吊腳樓一層已然成為了現代城市商品房中所謂的底商,幾乎全部用來賣手繡品、銀制品;雖說商業氣息濃郁,但店家還是非常厚道的,純銀制品、苗銀制品分的很清楚,價格也算公道,純銀制品在城市中大概要7-8塊一克,在這里要價6元一克的話,還是可以還價到5.5元的。
逛完沿街店鋪行囊中已經是收獲多多了;趕上合適的時間,還可以欣賞到苗族的歌舞表演,通常觀看的人都是里三層外三層的圍個水泄不通。
坐著寨子內專用的電瓶車爬到山頂,遠遠眺望整個山寨,才發現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方才看到的只是身處其中的一隅罷了。不得不佩服少數民族的勤勞與智慧,在遠處綠油油的梯田做背景的陪襯下,深紅色的吊腳樓群顯得格外醒目。
一路逛逛停停,總能遇到當地人要游客穿苗族服飾拍照留念,我婉言謝絕了,其實到不是擔心價格的問題,只是我個人做事不喜歡居于形式,不是苗家的人,不懂這里的文化,即便穿上了服裝又能說明什么呢?若是有心,不如把一切記憶在腦中遠比一張照片來得更為長久和永恒。
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長了燈,和湖南鳳凰城相比,這樣的夜色來的更加濃郁更加真實,萬家燈火中如同星星點點,閃爍不停。
我們選了一家獨具特色的客棧體驗這里最富盛名的長桌宴,大家圍坐在細長的桌子前,每隔不遠便有一個火鍋,幾盤菜,服務員妹妹們往我們每個人胸前掛了一個粉色的雞蛋,應該也算是當地的習俗吧,雞蛋是熟的,隨時都可以食用。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后,只見身后忽然來了一隊苗族姑娘,個個舉杯敬酒,還不容我們反映過來,酒杯依然觸碰到了嘴邊,這樣的盛情也實在難卻,酒水進肚后,姑娘們大方的靠墻站成一排為我們高歌起來。來之前就不斷地聽說這里的人熱情好客,但真見識到后才發現和想象中的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他們的熱情中沒有夾雜應酬場上的敷衍了事,也缺少飯桌上的客套話,一切都是來得那么自然,從他們的身上不難看出,能歌善舞,酒量過人是他們的驕傲,他們很愿意將這些屬于他們的文化傳承淋漓盡致的展現給我們,當然,我們也非常渴望了解他們的一切。就這樣,當晚,我們成了當地的少數民族。
從客棧出來,天色已然全部暗了下來,沿路有不少酒吧開始營業,這樣的場景似乎和麗江、鳳凰沒有太多的分別;當然,如果時間充裕,確實該在此駐足一晚,體驗一下西江的夜;只是我們第三天還需要繼續前行趕路,所以只有踏著月色趕回凱里市中心了。再見了,西江千戶苗寨,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回來,一定要在吊腳樓中過夜。此時看著車緩緩的駛離,才感到時間過得好快,中午到達時的興奮尚在心頭沒有退卻,這樣的不舍足以證明了我對這里的喜歡與留戀。
一路上的盤旋與顛簸雖然辛苦,但置身于綠色的包圍之中卻讓人氣爽神怡,身心通透。也許對于旅者而言,總是逃脫不了匆忙上路去往下一個地方的,又是一上午的路途終于到了施秉縣,用過午飯后便驅車來到施秉高卑碼頭上船準備去往鎮遠了。游船行駛在舞陽河上,河水清澈,河面寬闊;四周群山環繞,怪石嶙峋,讓我不覺想起了小學時候去過的桂林漓江,那時候的漓江水清澈見底,沒有污染,各式各樣的大蝴蝶漫天飛舞。而今的舞陽河像極了當年的漓江,游船沿著山谷迂回穿梭,在場的人連聲贊嘆不是三峽勝似三峽,我喜歡這樣坐著游船來往于山谷之間的感覺,因為總是好奇山的那一面是什么?水的盡頭在何方?于是今天終于有機會坐船追根求源了。
雖然這里遠不如漓江出名,更不曾像三峽那樣的氣派,但人跡罕至是我迷戀這里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一切來的是那么的原生態,沒有任何污染與眾人的嘈雜,原本這里也該是一片凈土,難得的室外桃園。我暗自竊喜能夠在這樣的青山碧水間享受一份逃離都市的寧靜,此時此刻真的領會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情境,只是替代猿聲的變成了林間的大鳥;個性使然的我心中不免也擔心起了這里未來的命運,真的不愿看到過度的商業開發致使這里現有的一切變得索然無味,慢慢消失。
船終于在鎮遠相見河碼頭靠了岸,如果說剛才在船上看到的近似漓江三峽之景的話,那么進入鎮遠古鎮后可以說讓我想起了鳳凰、麗江的感覺,只是不同于他們的是,鎮遠古鎮很新,人不多,一切設施都非常干凈整潔;如果要我選擇去一個風景類似的地方,我更愿意避開人群擁擠的名勝之地,有時候做出個新的選擇未必不是個好的旅程的開端。晚上掌燈后,整個古鎮沉浸在一片燈紅酒綠之間,坐船夜游在古鎮之中,抿著小酒隨船搖擺,酒不醉人人自醉。河面倒映著夜色中兩岸閣樓的影子,高掛的燈籠,迎風的旗子,在空中隨風飄曳。伴著小船劃過,水面蕩起層層波瀾,完整的古鎮倒影時而被打碎,時而又拼湊在一起。上岸后坐在河畔找家酒館飲上兩杯,聽聽小曲兒,雖然不勝文人墨客,但也不失文雅之致。其實在麗江也不過如此罷了,高額的費用不說,單是人頭攢動的景象就已然讓渴望艷遇,逃離喧囂的人忘然卻步了。這次鎮遠之行,著實讓我心中感到意外,因為真的很久沒有這樣享受的出來旅行過了,不必為一處風景和眾人去爭搶機位和角度,這對一個旅者而言真的算的上很大的恩賜了。
這一晚夜色撩人,如果我是個獨行者的話,不知是否也會有浪漫的艷遇、美麗的邂逅發生呢?過了這一晚,又即將開始長達4個鐘頭的山路前行了,這一次我們將從鎮遠趕往銅仁,那里還有更為鬼斧神工之作在等著我的到來。
銅仁市距離湖南鳳凰城非常近,大約也就62公里的距離,不過我們這次沒有選擇這條線路,而是去了國家最早確立的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里錦江-九龍洞,乍一聽到“九龍洞”這個名字,很是詫異,因為印象中中國叫“九龍洞”的地方似乎有很多,河南、遼寧、山西、福建等僅僅貴州省除了銅仁的以外,遵義也有一個同名的。后來打聽后得知凡是這類天然形成的巖石溶洞,洞內多水石奇觀,供人們觀賞游覽的景區,多喜歡取個和龍沾邊的名字,九則象征著最大的,至高無上的,由此導致同類重名的地方層出不窮吧。
銅仁的這個九龍洞雖說也是有很多巖石奇觀,但對比過北京石花洞,野三坡魚谷洞、桂林七星巖等類似景觀后,你一定會贊嘆這里的與眾不同。要想去到九龍洞口,我們必須先乘坐快艇跨過錦江寬廣的河面,這里沒有橋,往來兩岸只能依靠渡口的船只;然后開始大約四十分鐘的爬山路程,雖說這里的景區還沒有開發的那么成熟,但山腳下還是有十來個村民牽著自家的馬匹供游客登山,隨行中身材富態的大哥們,或是準備不夠充分沒有穿著適合登山服飾的美女們都選擇了騎馬上山,我雖然身材嬌小,平時也不怎么鍛煉,但性格倔強的我還是很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到洞口,既能領略沿途風景,也對得起自己此番千里之行的意義,于是我身背攝影包,手里挎個單反和同行里幾位年輕力壯的哥哥們并肩前進著,偶爾聽到遠處山谷中火車呼嘯而過蕩氣回腸的鳴笛聲,時而扭頭看看自己爬過的蜿蜒曲折的小路,山間植被從頭頂彎彎蓋過形成了一頂天然涼棚,避開了紫外線的照射,小風吹過還發出沙沙的聲響,忽然想起了《新三國》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出山的取景地,大約四十多分鐘過后,隨著攀爬高度的上升,肌膚也越發感到一絲涼意,此時再抬頭仰望眼前,才發現已經來到了九龍洞口,從洞內不時吹出陣陣冷風。
接著我們進入了這里的一個天然的喀斯特溶洞,目前對外開放的有3個大廳,洞內石鐘乳、石柱造型各異,伴隨著燈光的照射,每個造型都顯得栩栩如生,沿著修建的小路一路前行,抬頭望天發現洞頂高達幾十米,低頭俯瞰才知道原來我們只是站在橋上行走,腳下還有交錯的溝壑,漆黑一片深不可測;如果足夠安靜,還能聽到左右兩邊從洞頂順著巖石流水的聲音。每個大廳里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和主題,讓人記憶最深的還是第三大廳里的壯美景觀,洞大驚人,幾乎可以容納數萬人,是全洞精華聚集之地。一共頂天立地的九根石柱中,最高的一根足有近四十米高了,在我國目前開放的洞穴中可以說是達到了國內之最了,據導游透露即便是在全世界排名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了,非常罕見。
看過這九條蜿蜒匍匐的巨龍后,再往里走我又發現兩個驚人的石鐘乳造型,完全和深海中的水母、章魚模樣一般,只是個頭巨大無比,講解員說數百萬年前這里曾經是浩瀚的海洋,由于地殼運動海平面下降,這才凸顯出來這樣的天然奇觀。雖說洞內光線微弱,但所到之處大家還是忍不住拍照留念,也許都想把這曾經深海中的奇特帶回家吧。走過看過之后,驀然發現,人在大千世界中真的是無限的渺小,而我們尚未發現的精彩又是怎樣的無窮無盡呢?
幾天以來的長途跋涉,每次都讓我備受暈車的煎熬,也許是實在無法忍受連續不斷的環山路途吧。不過這次去往梵凈山的一路不知是受到仙山佛國的靈氣恩賜,還是被這天然氧吧的山泉美景所吸引,我變得格外精神與興奮,幾天以來的暈車現象蕩然無存。梵凈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據史料記載,梵凈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凈山”。這大概只有去問當年的佛教高僧們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還使梵凈山成為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由于梵凈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凈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等珍貴保護動物,真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攀爬梵凈山是件需要耐心和足夠體力的事情,對于一般的旅行者,選擇景區內小巴車到達乘坐索道的地方,然后經由纜車上到山頂是個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一路上從纜車上遙望腳下,滿山綠樹植被,透過若隱若現的云霧繚繞,恍然發現山間一條流動的山泉一瀉而下,遠遠看去好似白玉帶晶瑩剔透;又如同海中白龍一般游走于山間。
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墻,有巖漿泉水涌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在上到最后一小段時,我們的隊伍忽然停下了,導致后面的人被迫抓住鐵鏈掛在半山間,后來得知原來前面是“單行線”,金頂上空間有限,必須對游客限量放行,而道路只有一條,所以只有等上面的游客參觀游覽完畢原路返回后,我們才能繼續前行。
等待時我無意仰望天空,驚奇的發現頭頂有一座小石橋,橋墩上拴滿了紅繩,據工作人員講,這是明朝時修建的小橋,可以說是貴州省最高的橋梁了。能在這樣艱險而又狹窄的環境下建造一座如此精巧的小橋,真的是巧奪天工之作。
一線天,經過一番努力,終于來到了金頂之上,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左右兩邊各有一處天然洞穴形成的超小廟宇,里面僅僅供奉著一尊佛像,旁邊由一位女僧人駐守著,凡是祭拜過后,女僧人都會將一條紅絲帶系在施主的手腕上表示祈福,能在這樣的曠世奇境中德道修行才真的是需要四大皆空的境界啊!從廟中邁步出來后,我們隨著山上的習俗,都將手腕上的紅絲帶拴在這座天橋的石墩上,這也就是前面所講的為什么橋墩上會栓滿紅繩的緣故了,我想這座石橋不僅經歷了幾代的歷史變遷,承受了歲月的風吹雨打,更承載了無數往來游客歷盡艱辛上到此頂之后所許下的心愿吧。此時站在紅云金頂這座主峰之上,眺望腳下,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艷,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還有那云、霧、風,波譎云詭,時而云雨淋漓,時而陽光四射,也給梵凈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游。
都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番梵凈山之行著實讓我相信這是一座仙山,攀爬的過程雖然艱辛卻也刻骨銘心,累并快樂著。在即將結束此次貴州之行時,我內心充滿了不舍與眷戀,梵凈山的靈氣與仙美超乎了我的想象,原本以為真的置身于觀音居住的紫竹林一般。連續幾日的多彩貴州讓我覺得不虛此行,以至于回來后的幾天總是無法回過神來,感覺到莫名的失落,或許是停留的時間還不夠長吧。這樣美麗的地方,我想我有責任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向更多的人呈現出來。
關鍵字: 千戶苗寨 游記 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