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年畫博物館
綿竹年畫享譽華夏,這與它豐富的竹類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竹類資源豐富,造紙業發達,為年畫的普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厚重的文化傳統,名家輩出,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不盡的藝術源泉。
綿竹年畫到明代就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到清代中葉,更是進入鼎盛時期,作品不但暢銷國內各省,還漂洋過海,遠銷印度、日本、越南及東南亞各地,聲名遠播。
綿竹年畫題材廣泛,有西廂記、封神榜、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戲曲故事;還有老鼠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春官偷酒等民間故事,也有鐘馗、財神、羅漢、灶神等各路神仙;當然,更多的則是竹報平安、吉慶有余、花開富貴、百子圖、麻姑獻壽、五谷豐登、群仙獻壽、鳳梧桐、連年有余等表現美好愿望的圖畫----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經歷了上千年的歲月沉淀后在民間留下了不少美麗的傳說:《麻姑獻壽》、《紡線女》、《灶神》hellip;hellip;就在綿竹年畫的發源地,一座獨特的藝術殿堂--年畫博物館,成了眾多傳說中人物的“安樂家園。
博物館是一座現代感與傳統性完美結合的立體建筑,它以梯步形的構造呈現出中間高兩頭低的外觀。據說,設計者希望這樣能為中國年畫“步步升高、越發紅火帶來靈氣。
館內收藏著各個時期的綿竹年畫,從最古老的年畫刻板《門神》到今天創新的石雕年畫、刺繡年畫等。其中,一幅清末老藝人黃瑞鴣的傳世之作《迎春圖》格外奪目。這幅被譽為四川《清明上河圖》的作品和其它藝術品,曾多次飛往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展出-----耗資500萬人民幣建成的這座藝術殿堂,每年有幾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前來參觀,各種民間年畫匯集于此。該博物館館長胡光葵說:“建立年畫博物館,可解決目前傳統年畫正面臨的失傳消亡之險,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培育傳統年畫的市場才是其最后的生路。為了搶救綿竹年畫特有的民間工藝,博物館從1997年起就把一些民間藝人從鄉間作坊聘請到館內,讓他們給現代年畫師做技術指導,專業畫師們在傳統藝人的點播下不斷豐富創作內容其作品也更富創新精神。
關鍵字: 博物館 楊柳青 桃花塢 綿竹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