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蓬山
太蓬山,位于營山縣東北部,距縣城五十余公里,古稱綏山,這里群山環繞風景秀麗,綿延十二峰,崖高數百丈。最高峰海拔731.7米,幅員面積約2500畝。兩蓬高峙,溪壑幽奇,松林秀茂,濃陰蔽日,崇蘭黃花,香滿山谷,形似海中蓬萊,狀若“蓬壺飛渡。素有“蜀北名山之興譽,“太蓬仙跡之稱。
這里地貌奇特,古跡神奇,“有綏山太蓬者,蜀北之名山也。蜀之綏山有二,而此居其一焉。極目遠眺,太蓬山十二峰歷歷在目,花松挺撥;山下有消水河擁峰抑嶺,蜿蜒南去,水面可行舟楫。從東拾級而上,“紫氣東來四個大字蒼勁雄渾,這里可聞松濤壑風,可覽松影嵐光,使游人仿佛置身縹緲的仙境之中。四周陡壁如削,回廊曲徑,洞府迭出。
太蓬山有美麗動聽的民間傳說。《列仙傳》載:“葛由者,蜀之人。周成王時,刻木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蜀,蜀中王候賓之,追上綏山,承受之者皆得仙術。《營山縣志》也有類似記載。穿巖洞即透明巖,因唐代爾朱真人棲身此處修道煉丹,亦稱“棲真巖。據傳這里有東晉流民起義領袖李特微時讀書的地方,李特,字玄休,巴西宕渠人(今營山以東),晉元康八年(298)集流民人蜀,后起義。晉太安二年(303)戰敗身亡。其子李雄繼父業,建興三年(306)于成都建成漢政權,封其父李特為景王,天子讀書臺由此而得名。據文獻載:“詩圣杜甫的后代,在唐宋之際,因離亂曾有一支遷過來在這里定居。陸游的《劍南詩稿》卷五《野飯》原注說“杜氏自譜,以為子美下峽,留一子守浣花舊業,其后避成都難,徙眉山人埡,或徒大蓬(大蓬即太蓬)“。這里傳說楊貴妃馬嵬縊死后,又還魂于太蓬,因迷戀情夫安祿山并為安祈福,立下題龕,至今尚在。
太蓬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有“峰懸百仞,猿有翼而難飛;狹路千尋,鵬無風而亦歇之說。清嘉慶二年(1797),白蓮教白號首領羅其清、羅其書率部數千人,縱橫千里,直逼營山,參加白蓮教著名的“太蓬會戰。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九軍,在副軍長許世友等同志領導下,在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營渠戰役。 太蓬山現存有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物。這里有唐至民國七個朝代的石刻題記六十余幅,石刻面積達兩百余平方米。內容有佛教經典、造像碑記,游客題記、史實辨誤碑類等,其中最珍貴的是唐代的《安祿山石刻》,早在宋代就引起人們關注。此石刻成為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研究貴妃終老之地的唯一史證,具有極其重要的史學意義和研究價值。位于太蓬山西面的刺溝灣內,有一座舍利塔,為景福寺方丈慧智之墓。塔高9.5米,底徑1.3米,建于清咸豐四年。
太蓬山是川北一流的宗教圣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四川旅游景點、風景名勝地和森林植物保護園。
關鍵字: 歷史文化 四方面軍 白蓮教 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