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市旅游概況
韓城市,位于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是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業城市。目前隸屬于地級渭南市。
史傳大禹在此開鑿龍門,故古稱龍門。西周時為韓侯封邑。春秋時屬晉國,稱韓原。戰國時屬魏國,稱少梁。戰國末期秦國在此設夏陽縣。至隋代改稱韓城,并延續至今。1983年撤縣設市,1986年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韓城市位于關中平原東北隅,距省會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鄰黃龍,南接合陽, 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鄉寧、萬榮等縣市相望。全市國土面積1621平方公里,耕地42萬畝 ,地形地貌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轄7鄉7鎮、2個街道辦事處、276個行政村,總人口38.5萬, 城鎮人口15萬。1983年10月撤縣設市,1985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韓城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歷史人物眾多,文物 古跡薈萃,有“文史之鄉”和“關中文物最韓城”之美譽。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春秋時期趙武、乾隆年間名相王杰、現代 著名作家杜鵬程等都誕生在這里。全市現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2處,館藏文物萬余件,其 中國家級重點文物7處(司馬遷祠墓、大禹廟、魏長城遺址、文廟、黨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 隍廟)。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鄉,其中元代建筑堪稱陜西之最,位于昝村鎮的普照寺被譽 為陜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韓城享有“小北京”之稱,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黨家 村最為典型,被國內外專家贊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的活化石”。韓城的文化 遺產極為豐富,最具代表性質的有門楣題字、百面鑼鼓、耍神樓、秧歌等。近年來,韓城市依 托豐富的文物資源,旅游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馬遷祠墓、中古城和黨家村、北 龍門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全省旅游東環線。
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境內有煤炭、石灰石、鐵礦石、 煤層氣、鋁礬土、高嶺土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達103億噸,已探明27億噸,占渭北煤田的 35.5%。煤層氣資源總量為2080億立方米,達到開采品位的資源量為1907.6億立方米,是渭北最 大的氣田。水資源得天獨厚,境內黃河流程74公里,水資源總量為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5 億立方米。
農業生產條件良好,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等,糧食播種面積 42萬畝,總產量1.66億斤。經過多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農業主導 產業,其中“大紅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鮮、味濃而馳名中外,已形成百里三千萬株生產規 模,總產達1600萬公斤,產量占全國的1/6,年產值近3億元,占到農民收入的40%,成為全國最大 的花椒生產基地。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經濟林花椒之鄉”,2001年成功注冊“ 韓城大紅袍花椒”證明商標。建成西塬、芝陽兩大花椒集散市場和重慶菜園壩直銷市場。蘋果面 積穩定在10.2萬畝,總產達6.7萬噸,產值7770萬元,以韓城中魯果汁公司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 業迅速發展,所產果汁2萬余噸。蔬菜面積3.5萬畝,其中標準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總產9. 5萬噸,產值2635萬元;畜牧業發展較快,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540噸、3530噸、610噸, 畜牧業產值達到5540萬元。2004年四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6%。
工業發展起步較早,形成了煤炭、電力、焦化、冶金、建材等為支 撐的工業生產體系。原煤年產量550萬噸,發電量27億度,焦炭400萬噸、水泥50萬噸,鋼鐵100萬 噸。境內有年產原煤400萬噸的韓城礦務局、總裝機容量38萬千瓦的韓城發電廠等大中型企業,以 及中國500強企業、陜西第一、生產能力300萬噸的龍門鋼鐵集團,單臺機組發電量居西北第一、總 投資130億元、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韓城二電廠正在建設之中。民有經濟發展迅猛,形成了黃河 礦業開發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 展,中魯果汁、黑貓炭黑等項目的順利投產,加快推進了農業工業化、工業現代化的進程,炭黑年 生產能力達7.5萬噸,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業——黑貓焦化120萬噸焦炭項目已開工建設, 必將為韓城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電”,“煤——焦炭——鐵—— 鋼”、“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條產業鏈,200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80億元,同比增長35%。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設思路,撤縣 設市近20年來,在保護古樸典雅的金城風貌的同時,投資10多億元開發建設了10余平方公里的新城區。
目前,市區面積達59.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4.99平方公里。近年來圍繞“新韓城、新觀念、新形 象”的“三新”教育,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市和省級 衛生城市為重點的“四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市容環境進一步整潔,城市綠化、亮化、美化進一步加 強,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交通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有108國道、304省道、沿黃公路和正 在建設的閻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鐵路穿境而過,開通了全國唯一的縣級市直通北京的列車, 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等網絡健全,通訊事業發展迅猛,固定電話用戶達9萬余戶,百戶擁有92部,移 動用戶達到8萬余戶。
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較快,2004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實現42.6億元,同比增長22.5%,地方財政收 入完成1.6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款達46.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 。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市、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縣市、國家級雙擁模范城市、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等稱號。2003年,綜合經濟實力 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進入西部百強行列。
關鍵字: 歷史文化 旅游 普照寺 韓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