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第一客家古鎮洛帶特色民俗獨具韻味
洛帶鎮位于成都市東郊,龍泉驛區北部。西距成都市區18公里,南距龍泉城區和國家級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11公里,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三峨山麓。三國蜀漢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全鎮客家人占91%,故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
洛帶古鎮建成區面積一平方公里,其建筑物大多為晚清與民國風格。鎮內現存名勝有建筑精美而又獨具特色的幾大會館(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公園,以及鳳儀館、博物館、基督教堂等古建筑。古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全鎮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主要來自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客家聚居地。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留下眾多民間傳說、歷史遺留、古老建筑、客家會館。
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會館建筑群和金龍寺等眾多歷史古跡,一年一度的“水龍節”、“火龍節”更是幾百年來客家人傳承下來的特色民俗活動。洛帶鎮是全國首批重點小城鎮、省級著名歷史文化名鎮,是中國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鎮,因此又被世人稱之為“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2005年世界客屬第二十屆“懇親”大會在洛帶的成功舉行,進一步確定了洛帶在世界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踏在小鎮凹凸不平而曲折的青石板街上,穿行于木門木窗木柱木梁的古老吊角樓之間,聞著空氣中飄蕩的似有似無的葉子煙味。洛帶的古韻,是隨滿鎮人那嘰里呱啦的客家話而流動在古鎮上空的。他們與外人交往,也能說流利的川西話、普通話,但在他們客家人的圈子內,還是操著那獨具韻味的客家話。
洛帶古鎮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會館。當初湖廣填四川時,每個省的移民分別聯名建廟,供奉自己的祖先,也為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以及商議家族中的事務找一個場所,所以建成了氣勢磅礴的廣東會館,精巧雅致的江西會館,玲瓏小巧的湖廣會館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會館,共同構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客家會館文化。
來到這里,首當其沖要參觀的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廣東會館,這是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偉的會館之一。門口的石獅,銅獸的門環,高高的院墻無不透出歷史的厚重。走過這段狹長的過道,眼前豁然開朗,院落古色古香,戲臺雕梁畫棟,黃色的琉璃瓦古樸莊重,可以想見當年這里的盛況。
這里就是洛帶最具有代表性的會館,廣東會館,這里是正堂,斷案的地方。 白祖先保佑平安,他們將從前面的戲臺往下跳,誰要是摔傷了,誰就敗訴,如今這里已然沒有了當年的血腥,隨處可見的茶室,不知道撫慰過多少外地人的離鄉之愁。今天,當地人來到這里只為喝喝茶,約上三四個好友打打牌。享受這里的清靜和悠閑。
繼續前行,沒走幾步,我們就到了湖廣會館。從這個大門上“禹王宮”的牌匾不難看出,這里供奉的一定是“大禹”。
震耳欲聾的腰鼓聲在會館上空回響,這就是當地客家人每天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也表達著對遠方客人的歡迎。他們還經常在這里樂此不疲的為游人免費表演當地獨特的婚俗,送嫁,哭嫁,陪嫁,這些難得一見的婚俗在當地依然原封不動的傳承著。據當地的老人告訴我們,湖廣會館里的天井都沒有下水道,但是無論下多大的雨,即使鎮上的街道被洪水淹沒,會館里的這個天井也不會漲水,也許這就是“大禹”保佑的原因吧。
在湖廣會館的不遠處,就是江西會館,如今這里已經成了品美食的好地方。來到這里一定要品嘗正宗的客家傷心粉。每天,這里的客人都是絡繹不絕,都是沖著“傷心”二字而來,據說,客家人來到四川后,每當制作家鄉的涼粉時,就會勾起對家的無限思念,所以取名為客家傷心粉。今天,恐怕很多人吃的時候,依然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不過,不是因為傷心,而是因為辣椒。天府之國的地方,除了小吃,千萬不能錯過的還有著名的客家九斗碗。
這著名的九斗碗是客家人逢年過節或者有貴賓來的時候燒制的豐盛的菜,它的地位相當于北京的滿漢全席。這些客家的移民來到四川后,一直恪守著“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生活在這里的客家人幾百年來一直說著客家話,以至于走在古鎮街頭,常常會讓人忘了這是在四川,還是在廣東。www.singtaonet.com
客家民居:巫氏大夫第
洛帶客家民居分為祖屋和普通民居兩大類,巫氏天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帶鎮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大夫第始建者為巫氏入川后第二代傳人巫作江,建筑年代大至在乾隆末至嘉慶初,因巫作江曾被清廷誥贈為“奉直大夫”,故名“大夫第”。
平面布局為復四合院式,以大門為中軸線對稱排列,譬鱗山式頂,木結構穿尊房,上蓋小青瓦,主體建筑由大門、過廳、院壩、前中后三堂、東西花廳、廂房及通街廳道和一個附屬小四合院組成。大門外為竹林區、樹林和菜地。整個平面四橫二縱,天井復天井,小天井連著大天井,大院落連著小院落,民居特色甚濃。
在前堂后天井的東西花廳,為卷棚式建筑,花廳作南并向的廡廊形,做工考究的各式花格木窗雕琢的花鳥蟲魚形態逼真,是民居中的珍品。 大夫第是客家移民在四川生產、生活的一部活字典,在今天的成都地區已不多見。
客家公園
位于鳳儀巷北,占地10畝,為民國l7年(1928)時洛帶團總、袍哥舵把子劉惠安倡導地方群眾和碼頭袍哥集資修建,是四川省最早的公署之一。公園主要建筑為四館、三亭、一祠。最具特色和價值的是園內的“女茶社”,是過去客家婦女集中休閑品敬聊天的地方,不納男賓。
一副“塵世囂囂到厭煩時來暫歇,茶煙細細得清閑處且偷安”的對聯,恰如其分地刻畫出客家婦女與男人同等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是客家婦女生活的縮影。公園東郊的凝翠樓為小青瓦四合院,樓上曾是龍泉驛區第一座圖書館,曾藏有《萬有文庫》等書籍,峨山京劇社舊址也在該處。
四川客家博物館
四川客家博物館成立于2003年3月,是為中國唯一綜合性客家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四川客家人入川、安居、創業的歷程及成就,反映出客家人堅韌、勤奮的精神。館內陳列的文物多為龍泉驛區出土歷代銅器、陶器、鐵器、石刻、陶俑、鐵幣及燃燈寺等文物。
關鍵字: 博物館 四合院 客家人 洛帶鎮 龍泉驛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