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阿里扎達縣境內,象泉河旁邊,是11世紀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而成的。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興佛,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其規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幾百多年以來,托林寺雖然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
據傳,10世紀末時,已出家的古格王意西沃(原名闊熱,后出家取法名意西沃,將王位讓與其弟,實仍大權獨攬,后人習慣上仍稱其為王),為請阿底峽大師來阿里傳教,要修一座寺院。為確定修寺地址,古格王請教阿底峽,阿底峽便派一弟子來阿里。據說,其弟子將敲銳鈸的法器磐槐向空中拋擲,槌落下的地方就是托林寺的寺址。而檢落地之聲“托丁則使其地得名,托林源于“托丁,是年久發生音轉而來。“托為“高空之意,“丁為“飛翔之意,托林寺亦即飛翔寺,也可以解釋為“盤旋在空中的寺。
托林寺是公元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倡建,作為古格高僧、藏傳佛教后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譯經授徒的場所。1036年,古格益西沃及其兄弟強曲沃迎請阿底峽尊者進藏,駐錫托林寺講經著書,弘傳佛法。宗喀巴的弟子古格middot;昂旺扎巴對該寺進行過大規模的重建。藏傳佛教后弘期的許多高僧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或許大家已經留心到古格壁畫中的阿底峽和仁欽桑布的畫像。1036年,曾任印度那爛陀寺、超巖寺首座的高僧阿底峽歷經10載的顛簸,來到阿里的時候已經將近60歲。阿底峽來到阿里駐錫托林寺后,由古格的大譯師仁欽桑布等擔任翻譯廣譯眾經。此間,阿底峽撰寫了著名的佛教著作《菩提道燈論》和《密咒幻鏡解說》。三年后,阿底峽啟程返回印度的途中,在普蘭被僧人仲敦巴迎往西藏腹地弘揚佛法,圓寂于拉薩遠郊的聶塘。1076 年,古格宗教界在托林寺舉行了紀念阿底峽圓寂大法會,衛藏以及西康地區的僧侶們萬里跋涉前往參加,史稱“火龍年大法會,成為當時藏傳佛教盛事。阿底峽大師的駐錫和火龍年大法會的召開,使托林寺螢聲全藏,成為中世紀西藏的名寺。
關鍵字: 托林寺 桑耶寺 色拉寺 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