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的狂歡去西藏體驗藏歷
藏歷年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歷新年大致相同。藏歷年是根據藏歷推算出來的。藏歷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據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后來,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開始了較為密切的交往,隨著中原文化與高原文化的交流,許多中原文化逐漸傳入西藏,其中包括歷算。后來,藏區以麥熟為新年的習慣,改為與漢族同時過年,直至今天。
新年習俗
從藏歷12月初開始,人們就開始做過藏歷年的準備。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谷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到了12月中旬,各家紛紛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賽”(果子)。到了接近年關的時候,每家都要準備一個叫“竹素琪瑪”的五谷斗,內裝滿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參果等食品,上插著青稞穗,并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洛果”)。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各家進行大掃除,擺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
縱情歌舞
當新年的前幾天,不管農、牧區,老少男子都要剃頭,女的要洗梳發辮。如男子留長發過年,女子不洗梳發辮過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帶有悲痛而無心梳妝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為來年的吉祥如意。從12月28日起,清掃住宅上下、房屋內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過屋內的抽屜,清掃天花板及煙囪時、需擇吉日,如3、5、7、9等。
12月29日,人們開始打掃灶房,并在正中墻上用干面粉撒上“從吉祥徽”。傍晚,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時,全家依長幼次序就位坐定,開始聚吃“吐巴”。藏族稱此為“古吐”,最早起源于民間驅鬼避邪的習俗,儀式頗為隆重,藏語“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這個儀式過程中,必須做兩種“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種象征意義的面型,如太陽象征富有、威嚴和榮譽,經書貼象征聰慧、有學識,鼓象征不可靠、兩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于預示心腸硬;炭預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撈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興。
除夕晚上,家家戶戶把房屋內外打掃干凈,室內鋪上新“卡墊”,在正屋佛龕前疊放各式“卡賽”(油炸果子)四、五層和各種水果、干果、酥油、磚茶、鹽塊等物,以表慶祝節日,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萬字符號)等,家庭主婦煮好“觀顛”(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歷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來穿好衣服,點燃供燈祭祀神靈后,按輩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飲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著后輩起來向長輩們敬“琪瑪”和青稞酒,并獻上哈達,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熱青稞酒,吃麥片和酥油煮的人參果。家庭新年儀式完后,就往左鄰右舍祝賀,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瑪”,提上青稞酒壺,一進門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圓滿,主婦富態,貴體安康,愿來年仍能福綏歡聚。”然后向全家人獻“琪瑪”敬青稞酒,主戶同樣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
初一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團聚歡度新年,一般互不訪問。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相互拜年。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牧區牧民通宵達旦盡情歌舞。節日期間,民間還有角力、投擲、拔河、跑馬射箭等一系列娛樂活動。
和世界上眾多民族一樣,藏歷新年濃縮了藏人的心理,表達出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雪域子孫們一年辛勞后收獲的喜悅,是對果實的盡情享受,是人的能力與智慧的自豪展示,是藏人熱愛生活的一曲贊歌,是藏人邁向未來、邁向新生活的集會、誓詞和宣言。
藏歷新年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是藏族一年中最隆重、最重要、最盛況的節日,狂歡十五天……
西藏藏歷年之聲色盛宴指數排行榜
no1、 新年“古恰”:用土堿或糌粑畫上表示吉祥的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旋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等八吉祥圖。
no2、 咖喱土豆飯——香寨:藏歷初一晚上吃,是用酥油炒熟羊肉塊,加上熱酥油拌好的咖喱及土豆塊一起煮。
no3 、面疙瘩——古突:“古突”是用面疙瘩里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命運和心地。
no4 、趕鬼:藏歷 12 月 29 日,晚上由男主人點著火把屋內的各個角落轉一圈,嘴里不停地喊著“滾出去,滾出去……”然后將火把與事先準備好的鬼食一起丟到十字路口,以示將一年的不順或晦氣全趕出家門。
no5 、請狗赴宴:趕完了鬼,家家戶戶請狗吃飯。他們把過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擺在木盤里,或放在長長的木板上,很有請狗赴宴。
no6 、到江河源頭背水:“搶水”是藏歷年初一的第一節目。深更半夜,許多地方的藏胞們要到河邊,等待破曉時分。習俗認為誰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著能夠獲得最好的運氣。
no7、 祭豐收女神: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神佛前的凈水碗里,再用它伴糌粑做成供果,兌好青稞酒。帶上貢品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里,祭祀豐收女神。
no8 、折嘎藝人的呼喊:“折嘎”意為“白發蒼蒼的老人”。每逢大年初一破曉時分,當他發出吉祥歡樂的一喊,家家戶戶都敞開大門,把他當作貴客迎進庭院,獻哈達、敬青棵酒,在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預祝豐收的麥粒。
no9、 樹經幡:藏族居民清晨就在房頂或山頂之上樹起新的經幡,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合家平安。再擺上青稞酒、炸面果等供品,燃起香草,然后邊舞邊歌。
no10 、朝佛:老百姓清晨就趕到一生膜拜的大昭寺點酥油燈、朝佛、轉經,氣勢宏大,甚為壯觀!
no11 、拜年:雙手捧著青稞、糌粑、酥油花和五彩麥穗做成的吉祥斗“切瑪”和青稞酒走出家門,相互拜年,即互相祝愿。
no12 、酥油塑彩羊頭——隆過:用酥油雕塑一個彩色羊頭,藏語稱為“隆過”。它一般擺設在佛龕前面所貢之品的中央,是因為藏族認為“羊”為吉祥之物,同時也祈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no13 、油炸面供品——德嘎:由各種形狀的油炸面做成,壘成四層,供在藏柜中央,它是藏歷新年最重要的供品。
no14、 酥油花——孜卓:酥油花,藏語稱為“孜卓”,訝由酥油制成,圖案各異,圖案內容多以猴子、壽星、鹿、大象、魚、太陽、月亮、法輪、蓮花等主的圖形捏成,以表祥瑞。
no15 、縱情歌舞: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男子身穿各色藏袍,婦女戴上耳環、寶石等首飾,大家圍成圓圈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
關鍵字: 旅游攻略 藏歷年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