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錢幣發展
西藏銀幣
在沒有出現金屬幣之前,西藏曾用貝殼、鹽巴、酥油、哈達、核桃等物作為支付手段,這顯然是就地取材形成的貨幣制度。在金屬貨幣出現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地廣從稀,在一些地區仍然保留著上述交換形式。
到了16世紀中葉,西藏才正式使用具有現代意義上的金屬貨幣——章噶。
元明兩朝對西藏地方政府的財政資助很大,而支付形式多為黃金和銀錠,加上西藏和內地的大宗貿易換得的銀錠,這些都是大額貨幣,小額貿易無法流通,人總不能拿一錠銀子去買一坨茶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市場日益發育膨脹,以物易物和大額貨幣(金銀錠)都無法適應市場日益發展的需要,一種面額小、攜帶方便又規范、實用面值的流通貨幣就成為十分必要,但當時西藏還不具備鑄幣技術,而鑄幣歷史早于西藏的鄰國尼泊爾,當時已流通一種加德滿都第五代國王所鑄的銀幣,西藏稱為章噶。
尼泊爾為西藏鑄造的銀幣,其圖案是尼泊爾的傳統圖案,文字是尼文,年號是尼泊爾當政者的年號,沒有任何藏文標志,所以說這是標準的進口外國錢幣。這種進口錢幣,自公元十六世紀中葉在西藏流通,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紀五十代末,共約四百年。
尼泊爾鑄幣商為西藏鑄造的銀幣,因沒有工本費,便靠摻銅來賺錢,最多摻銅率竟達到了50%以上,錢幣的顏色從銀白色變成了暗青色,銀幣變成了合金幣,這給西藏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引起西藏民眾的不滿,這為后來發生的兩次尼藏戰爭埋下了火種。
關鍵字: 鹽巴 西藏 錢幣發展 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