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放生習俗
根據藏傳佛教和當地藏族群眾的宗教習俗,放生是把即將宰殺的動物予以放生的活動,這樣做可以“積累功德”,也有人在自己的“本命年”放生,據說這樣可以躲避災禍、逢兇化吉。藏族信教群眾常常在一群牛或羊中選擇一只作為放生對象,標上記號,養護一生,不宰殺,直至老死。
在西藏放生的動物中,除牛、羊、魚外,還有一種放生的公雞,人稱“神雞”。據說過去藏族人不吃雞,那么除了母雞下蛋,公雞就沒有用處,所以只好放生。歷史上拉薩布達拉宮西側的關帝廟、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西側的山丘上都曾是專供養公雞的“神雞殿”,公雞最多時上千只。奇怪的是,一般公雞在一起的時候都好斗,這里的公雞卻能和睦相處,據說再兇的公雞只要在其背上涂上“神雞殿”所處山丘上的土,它們自然就能和平相處了。
信教之人慈悲為懷,常以拯救生靈的方式為自身贖罪,祈求自己一生平平安安或來生升天轉世。佛經故事中“舍身飼虎”正是此意。在西藏放生已經不是一種新鮮事,積德行善是藏民族的傳統美德,人們一生以善業為重。
拯救生靈藏語叫“次塔爾”,“次”命之意,“塔爾”意為闖關,或者贖出的意思。意即一個生命還未到它應該終結時,而要提前置它于死地,善心人將它救出來。更準確地說,在一個生靈將遭不測的關鍵時刻,使它從屠刀下重獲生命,亦即生命之關口。如所救的是綿羊為“次魯”,山羊為“次熱”,牛為“次雅”。在拉薩,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僧俗老人從菜市場將那些活魚、泥鍬買下來,又將它們放歸江河湖泊當中。據說,在甘肅拉卜楞寺,每年正月初八都要舉行“放生節”,放生的馬、牛、羊多的有三四十只,它們的耳朵上都系有紅繩或紅布條,謂之“放生”。在拉薩街頭的放生羊同樣如此,凡系紅布條的放生動物任何人不得宰殺,直至老死。
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成佛和圓寂的日子,規定在這一個月內禁止屠宰牲畜,放生在此期間也尤為盛行。就是那些讓人厭惡的蒼蠅也只能放飛,不能打死。這期間,各寺廟喇嘛要長凈,安居寺內,因為此時正是一切小生靈復蘇活動的時候,人的行動難免踩殺它們。幾十天的守規居戒后,他們紛紛出寺下山,逛林卡,品酸奶,這是拉薩有名的“雪頓節”。
對于再細心的人來說,無意的殺生也是難免的。于是,人們就將它們的形象刻在瑪尼石的旁邊,或者用錢物贖回一塊相同內容的瑪尼石,供在神山、寺廟旁,以祈禱那些死于非命的幼小靈魂饒恕自己的罪孽。
藏族是一個虔信佛教的民族,人一旦有病,或遭遇危難時都要邀請喇嘛念經,喇嘛算出并告訴家人,除供若干個“擦擦”、“瑪尼石”外,還要贖一個或幾個生靈出來,家里人就來到宰殺牲畜的地方,面對正準備下刀的羊或牛等動物,要求買下來,然后自家飼養。如趕不上宰殺的時機,只好請一個屠夫假做屠殺的動作,要求在生命的關頭拯救的生靈才有效。這種牛羊永遠不能宰殺。
重大的宗教節日,是人們集中轉經的日子,也是放生羊相聚的日子。
關鍵字: 放生習俗 藏傳佛教 藏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