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乃東縣東南約五公里、雅礱河東岸、扎西次日山的山頭上。據說山勢象母鹿的后腿,寺建在鹿腿上,因此稱為“雍布拉康”(“雍布”是母鹿、“拉”是后腿、“康“是宮殿)。寺的規模很小,但聳峙山頭,居高臨下,十分壯觀。 雍布拉康傳為西藏最早的建筑,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礱部落首領的宮殿,它是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宮殿。相傳是苯教徒于公元前2世紀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建造,后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五世達賴時該為黃教寺院。
雍布拉康建筑可分為: 一、碉樓式建筑。位于整個建筑東端正中,即傳說中聶赤贊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南北長4.6米,東西寬3.5米,上小下大。外觀似為五層,內部實為三層。第一層為1.2米高,0.6米寬的通道通往一層殿堂的須彌座后,二層有小門通二層大殿頂部,第三層原有五世達賴時的所加金頂。這座建筑墻壁厚重,內部狹小,一層僅2.28平方米,二、三層也不過4.18平方米,不可能作為三十余代贊普延續使用的宮殿,早期還應有較大面積的宮殿建筑。這座碉樓式建筑作為晚期宮殿建筑的一部分遺跡被保留下來,倒是極有可能的。 二、殿堂、傳為松贊干布所建,遠有三層,現修復為兩層。一層前半部為門廳,大門外有帶遮檐的小平臺,接折階十數級。門廳南北6.3米,東西5.2米,原來的四根柱子,現修復為兩柱。廳內遠無佛像和其它陳設。再進為佛堂,南北6.3米,東西9.3米,八根柱子。東半部沿三面墻筑有平面呈“凹”形的須彌座。原有塑像已毀壞凈盡。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記》記載當時所見,云“殿內中塑三世佛,北壁為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兩王像,南側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兩邊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扎立像,南塑祿東贊立像。藏桑布扎之側還塑有文殊像及長壽三尊像,在祿東贊之側,則有木制神輿。殿前置有佛櫥,上下置放釋迦小像十一尊,殿內除中間的三世佛及吐蕃王、王后、王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來加進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極精美,塑法渾厚樸素。如釋迦面部寬而短,眼較狹長,兩耳偏上,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點”,據原來寺里喇嘛回憶,佛殿南側繪有二十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達瑪尼度母和八藥王像。 二層法王殿亦分前后兩部分,原前部為南北兩間,北間為空房,南間為樓梯間。后半部大小同底層佛堂,殿后壁中置一多格佛櫥,內有彌勒、宗喀巴、大佛母、蓮花生、文殊等銅造像多尊。前面為一護法神櫥,再前則是四個金剛菩薩像。右壁有一列經架,置有《甘珠爾》等經書,壁畫中表了拉妥妥日聶贊時,從天上降下來的經書、塔等佛物的故事題材。文革時,三層以上整個被拆毀,現經修復后的二層有了較大的改動,前半部為三面環繞矮墻的平臺,后半部為帶天井的回廊。 二層以上原有第三層,前半部為平臺,三面為矮墻,后半部為一帶天井的小廊院,后廊有小門通入碉樓式建筑中,這次修復,未重建第三層。
關鍵字: 吐蕃王 護法神 雍布拉康 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