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之五
藏族的經幡和佛塔
8月26日9點過我們就坐上中旬到德欽的班車,41元/人,189公里,全為油路,中間經過奔子欄,景點有金沙江大拐彎和白馬雪山,下午三點半到德欽后即刻包車,5元/人到飛來寺,該地是觀梅里雪山的最佳地。
說實話,這里是滇西北,還不是藏區,但景色和民族風情已屬西藏特色,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那些眾多花花綠綠的布條,那就是經幡也叫風馬旗。“風馬”藏語稱為“隆達”,“隆”意為風,“達”意為馬。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征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愿文的圖像來表達的。
第二進入視線的就是白塔。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印度諸王死后,都要建造半圓形的墳墓,說這是佛塔的雛形。后來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信徒們將遺體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埋有舍利的塔形墳墓,以資紀念。這就是佛塔的起源。后來古印度人們依照此形狀逐步建造大體形如今藏式佛塔。
塔的形態各異。無論何種形態的塔,均由塔基、塔身、塔寶瓶和塔頸、塔頂六部分組成。塔基、塔身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幾種。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筑,逐漸收攏;塔寶瓶大都圓形,正面有神龕。
塔身一般為白色、也有紅、黃、黑、綠色,但白色居多。從塔的數量組合情況來分:有獨塔和群塔兩種。從塔的性質來分,有一般佛塔、朗吉(殊勝)塔和肉身靈塔,舍利骨灰塔四種。現今有些白塔內裝有經文,也稱佛塔。
靈塔是從印度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信徒們建造的舍利塔,以資紀念而演變過來的。藏族造就靈塔時間為公元9-10世紀開始的。
當佛教高僧大德和宗教杰出領袖人物圓寂時,將其遺體經過特殊處理后,完整地保存在塔內,稱肉身靈塔。
還有一種是將佛教高僧遺體火化后把骨灰葬于塔內。
靈塔體現了藏族一種獨特的喪葬形式、它在信徒們的心目中有崇高地位。
而飛來寺這里有這么多經幡和白塔,與神山梅里雪山相關,因為每年在這里要舉行大規模的轉山朝圣活動,而飛來寺是起點。轉山分外轉和內轉,外轉要歷經云南德欽和西藏察隅、左貢,需時半月,內轉是飛來寺、雨崩瀑布和太子廟步行約需5到6天。我們雖然沒有遇著轉山朝圣活動,但留下的經幡和白塔給我們這些旅游者卻帶來了神秘崇敬之感。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雕刻瑪尼堆石塊上的文字和菩薩像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遠景就是梅里雪山
(圖十六)
(圖十七)
原作:老港
關鍵字: 多角形 太子廟 旅游者 梅里雪山 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