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318的那一頭——川藏之行林芝的冰湖-措木及日
今天,是到達林芝的第三天。
按照昨天已定的安排,今天的游程,是去林芝的冰湖——措木及日。
這是一個在各本旅游書籍里,從來沒有寫到過,也不曾提及過的無名景點。可它,卻是我這次旅行計劃線路中,必去的景點。
昨晚,當大家躺在各自的床上時,大姐和小惠,詢問我這個景點的情況,我唯一可告訴她們的是:在林芝西邊的“鎮”外,那條沒有走過的上坡路山頂上。
其實,昨天我們游玩其他景點時,小惠已從“的士”司機那里,聽到了一些有關這個景點的介紹。可是,真正的第一次,她卻是從我的嘴里知道的。所以,當時就曾很好奇的問我,是怎么會知道這個地方的?我很簡單的告訴她:在網上。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為了準備這次旅程,我幾乎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查詢318線路周遍的相關旅游景點。對于一些老景點,自然是很容易就可知道的。因為只要在相關的旅游書籍中,總能夠尋找到,且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和描述。可我更想知道的,卻是那些書本之外的新觀游景點。為此,我查讀了網上許多相關的網友游記。這個“林芝的冰湖”,就是在“同程網”的博客中看到的。
寫這篇文章的網友,網名“雪山飛狐”。他就生活和工作在林芝。文字不僅記述了他和朋友,利用春節休假,自己駕車上冰湖的場景,而且還在文章里,張貼了幾張“冰天雪地的冰湖”的風景照。照片中,白色的冰雪,綠得發藍的松柏,彼此交融的色彩,至今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在我定下了走318日程的前幾天里,為了確保自己可以找到冰湖,我還特地從網上咨詢了他,請教在到達林芝后,該怎么走,才能到達冰湖。“飛狐”及時的回答了我的提問,詳細的告訴了行走路線,這才使我的心踏實了。所以,這個景點,也成了我這次游程的必去之地。
照列的,早飯后,我們依舊打車前往。只是這次,是在林芝的最貴的一次包車:來回全包,一共二百元。時間嘛,自然是可讓我們自由支配了。
從昨天路過的那條上坡路口開始,“的士”開始加大油門,爬走山路了。好在這一段路,雖然上坡,路面卻是相當漂亮,和318國道的油面路,基本不相上下。
路兩邊的景色,相當的引人:滿山遍野的林木花草,把山坡上的土層,幾乎全部復蓋住了。在下坡勢的那一面路邊,還不時的可以看到,一道道逆向奔落的流水。
因為一心想先到冰湖,看一看在我印象中那“冰天凍水”的湖面,所以就和司機說好:上行時,路上不停,先直達山端冰湖。至于路上的景色,則在返回的路上,再按我們的要求,邊走邊停。目的,自然是為了拍攝下一路的山野美景。
司機按我們的要求,一直加油猛進。可當前面出現了沙土的分界路面時,一位年輕的漢族“山嫂”,從坡旁的一間磚瓦房里,走了出來,跑到了我們的車邊上,伸出了要求停車的手勢。
司機順從的踩住了剎車,搖下了車窗。那年輕的“山嫂”則走到車邊,把腦袋伸進了車里,看了看我們,接著就讓我們買票。原來是個“收錢的”!
我出示了自己的“國導證,小惠則安她的要求,支付了三十元錢,算是兩張門票的收費,只是沒有得到她的收據回條,或門票憑證。
“的士”再次啟動,這時,才看到路邊,樹著一塊白底紅字的牌子:冰湖電站工程。終于恍然大悟,原來冰湖的容量,已經足夠帶動水電機了。這——一定是個不小的山頂湖泊。
司機告訴我們,剛才收門票款的,就是電站的人。從沙土路開始,以上的全部區域,已劃入電站的范圍......只是,現在還沒有進入正規(售票處還沒有建立),所以來這里的游客車,常常可以躲過收費人的眼睛。今天不湊巧,你們沒有“逃掉”。
半個多小時的爬坡上坎,讓車中的我們,感到了來自于車外的寒氣。雖然,因為路面的變化,時時可以感覺到,在不平整的沙石路上,車身的顛簸。可是,顛簸帶來的震動,并不能震掉襲擊我們的寒冷。
司機告訴我們:冰湖的海拔,在四千米之上。山上的溫度,明顯的要比林芝低許多,所以會感覺到冷。我看了看大姐,不知她是否會有高原反應。只見她依舊談笑風聲的,心中也就定了許多。
車速漸漸的慢了下來,最后終于停了。當車門打開時,一股很強的冷空氣,鉆了進來......即便如此,當我的雙腳,踏到山端的石土地時,還是止不住的渾身冷戰了一下。
沿著司機指點的路:空曠的停車場邊,一條用石條修建的梯臺上行。首先跳入眼球的,是一排有七個水泥柱的電站特有水壩閘。閘壩的架勢,雖然算不上什么“氣勢宏偉”,卻也給我一種很氣派的印象。因為除了這一現代化水電閘門的建筑外,這里的全部模樣,依舊給人一種感覺:處于天然原始的沉睡狀態之中。
閘壩的平臺上,除了我們三個才上來的“巾幗”外,再也看不到一個多余的人影和會動彈的活物。可能是這個時節,電站的其他工程,已經全部停止施工,所以這里的一切,依舊回歸到了大自然靜謐的氣氛中間。
從平臺上,展望水壩前面幽深的冰湖:陣陣寒氣氤氳的朦朧;輕霧薄紗微掩的羞澀。綠得囿藍的湖面,好象一塊幾經碾磨的寶石面,平整而又光滑。幾乎沒有一點來自外圍的干擾,可讓她掀起一絲微波。護守在她周遍的群山倒影,全部清晰的落到了她的懷里,毫無憂慮的享受著她溫柔的擁抱。湖那邊的遠山,腳下被湖水靜靜的依擁著,肩頭上又被一層層緩慢移動的云霧,緊緊的包圍纏繞著,領受著來自空中的親密接吻和撫慰。
好一片相得益彰的世外山水,超塵脫俗的景象,羨慕得我目瞪口呆。真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個瞬間,盡情的溶進這山水之間,和他們交融在一起。
從平臺上下來,繼續沿著那石條修成的階梯上行,經過幾級隱藏在灌木叢中的鐵木階梯,還有階梯邊一座木棚似的陋屋,就可看到一座小巧的木制觀景臺。
觀景臺兩面臨湖,一面依山,還有一面就是供游人上下的連接梯臺。在不近水的這一邊,是用有造型的粗細鐵欄,圈起了景臺的圍欄。而在臨湖的那兩邊,則用了木制的圍護欄架。圍欄的木料,和我們腳下,觀景平臺的地面木料,都是同一的。那是加工成半尺來寬的方型等長木料。所以走在觀景臺上,讓我們覺得,既踏實又有柔和。
憑依著橘紅色的扎實木欄架,可以盡管放心的眺望前面滿目的山水。從最近處的臺下湖水,一直到極遠處和云天連接的連綿群山......
在登臨觀景臺的階梯邊上,沒有安置鐵制的圍欄。因為這點空間,也被合理的充分利用了。一塊醒目的木質大銘牌,樹立在階梯旁,讓每個走上觀景臺的游人,一眼就會注意到它。
橘紅色底的大銘牌正中,用極有反差的綠色油漆,刻寫著凹進板面的“措木及日”四個斗大漢字。漢字的下方,是漢語拼音;上方,則是我不認識的藏文。無論是藏文,還是漢語拼音,同樣都是“凹版”的,給人一種“石刻”的感覺。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能憑模樣,認識藏文了。只可惜還是“一字不識”,更不用說讀了。不知道“措木及日”在藏文中的意思,就只好“糊蒙”了。猜想“木及日”一定是“冰”的意思。因為“措”在藏語中是“湖”,這一點我很確定。既然當地人都把這美麗的大湖稱為“冰湖”,那十有八九就是藏文的直譯,所以就感覺良好的在心里這樣“翻譯”。
不過,有一點使我很納悶:現在已經身在冰湖邊上,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冰”的意境。只有在剛下車時的那一陣字,才稍稍的領略了一瞬“冰”的寒意,可現在也早以被行走中的運動熱氣,完全沖散了。
登上觀景臺,眺望眼前的措木及日,一派幽雅、靜謐而又生氣勃勃的景致。雖然山頂上的氣侯扁冷,再加上遠處的天邊,層層濃云遮蔽了太陽的影子,使整個湖面有種煙雨蒙蒙的迷茫,卻依然不能掩飾住蒼山綠水的昂然生機。近處湖邊的山坡上,墨綠的松柏叢中,仍有一簇簇新發枝芽的青翠綻出。還有那只見樹干排列的近地山坡面上,時不時的會露出一二處的楓紅色彩。也不知是怎樣的灌木品種,會在這海拔四千米的高度上,散發著只有平原的深秋天,才會有的美麗紅楓的顏色。
木柵欄鋪設的觀景臺旁,還有另一個可向上坡行走的道口。
關鍵字: 大自然 川藏 林芝 觀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