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石窟
(本站編輯8tdc.com.cn)在吐魯番的石窟寺群多達十余處,合稱高昌石窟。如果包車去高昌最好,比較自由,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參觀開放的洞窟。順路可以去看柏孜克里克石窟,這個高昌石窟最杰出的代表。
吐魯番的石窟寺群多達十余處,合稱高昌石窟。它與新疆的龜茲石窟,以敦煌、云岡、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石窟以及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一樣聲名顯赫,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大代表之一。其中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歷代高昌王大多在這里建有石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魯番西45公里的木頭溝內,距離高昌故城僅15公里。柏孜克里克是突厥語,意為“美麗的有裝飾的地方”。柏孜克里克石窟現存石窟83個,其中40多個有壁畫,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15世紀中葉,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宗教沖突中遭到廢棄和破壞。20世紀,德國探險家家勒柯克對這里的佛教文物進行了破壞性的掠奪,大量精美壁畫被用狐尾鋸切割下來,運到了德國。讓人萬分遺憾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28幅來自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最精美的壁畫在盟軍對柏林的轟炸中化成了灰燼。隨后,英國人斯坦因、日本橘瑞超和野村容三郎先后來這里,再次對殘存的壁畫進行了破壞性的掠奪。
柏孜克里克石窟18號石窟這個石窟開鑿于公元6世紀至7世紀,是開鑿最早的佛窟。洞窟甬道和隧道上部保存著以石藍、石綠為基調的斗四式平基圖案和千佛等,十分罕見。另外還有《藥師凈土變圖》、《六道輪回圖》、《回鶻供養人群像》等。
16、17、69號洞窟,這幾個洞窟是唐西州時期的代表性洞窟,里面有早期突厥人部落貴族供養人的形象。16 號洞窟有行于彩云、長裙飄逸、很美的飛天。還有涅槃經變圖局部,可以看見佛涅槃后,民眾以樂舞寄托哀思的場景。第17號洞窟中有十分珍貴的、酷似摩尼教冥府圖的“地獄變”壁畫。69號洞窟有千佛圖,佛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花寶座,端莊沉靜,唐風依舊。
38號洞窟是一個摩尼教洞窟。在漠北時信仰摩尼教,西遷高昌成立西州回鶻汗國后雖將佛教奉為國教,但在改奉佛教之初,還有少數人信奉原來的宗教,所以在高昌地區發現不少摩尼教的文物,像粟特文書信、摩尼銅像之類的文獻、壁畫和遺物等。38號洞窟后壁所繪的三身光明村是柏孜克里克唯一的一幅摩尼教壁畫。
20號洞窟這里除了回鶻高昌國王、王后、印度僧人、都統的供養像外,在洞窟隧道后壁還有一副大型壁畫,畫畫有立佛、比丘、菩薩和世俗人物。色澤鮮艷,無論人和佛都形象飽滿,栩栩如生。
15號洞窟這是一幅大型的《本行經變圖》壁畫,畫面有立佛、比丘、菩薩和世俗人物像。
31號洞窟這是一個內容最為豐富的洞窟之一。在洞窟塔右側繪有有翼的騰龍,它騰躍在山間湖水之中,生機勃勃。在洞窟洞壁后部有《涅盤經變》和舟渡佛的本行經變故事。壁畫中的供養人相貌和服飾很有特點。
24號洞窟這是一個繪畫與塑像相結合的洞窟。主要內容是《鹿野苑初轉法輪》圖,法倫居中,有四頭鹿仰望著法輪。左右各有一男、女供養人像,從供養人的回鶻文題記可知,女像是回鶻公主,男像是她的丈夫。
21號洞窟繪有明王像,并有回鶻文和漢文題記,三頭四臂的明王立于魚背上,系密宗壁畫。
33號洞窟該洞窟后壁繪有《舉哀圖》,圖中有桫欏樹,左側是菩薩,天龍八部,右側是各國王子。還有《奏樂圖》,從圖中可以看到西域的各種古代樂器。
27號(hao)洞窟繪有(you)蒙(meng)古(gu)女供養人(ren)像。1209年(nian)高昌回(hui)鶻(gu)臣屬蒙(meng)古(gu)、時代聯姻,因此出現了(le)蒙(meng)古(gu)貴族(zu)婦女供養人(ren)的畫(hua)像。(本文結(jie)束)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