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登山護膝
常聽到一些戶外的朋友抱怨膝蓋酸疼,說在自虐了一把后不成想留下了傷根,有的說是半月板碎裂,還有的說得的是髕骨軟化癥。。。。天啊,嚇也要嚇死了,這里不妨簡單介紹一下護膝的基本知識和防治辦法,當然,具體情況還要根據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以上只是一家之見,歡迎大家指正,增補,討論,說說自己特殊的經歷。
膝部損傷的主要類型和緩解方法:
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人的膝關節是所有關節中面積最大的關節,承受體重的主力,它由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組成,其前有髕骨,其中間有“軟墊”即半月板,周圍有強壯關節囊、肌肉及韌帶保障了關節的穩定。
體重是膝關節承受的垂直應力,復雜的人體動作如打球的轉體,上廁所的蹲起動作等是側方的應力。如受力過大,膝部關節的兩塊半月板容易受到損傷,尤其在旋轉力過大時更易發生半月板撕裂傷。
半月板損傷伴有關節囊的損傷,因血液循環豐富,容易出血并形成膝關節腔的積血、疼痛及腫脹。旅途中膝部扭傷疼痛是常有的事,只要不腫就可不必擔心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是軟骨組織,幾乎沒有血液供應,一旦損傷難以愈合,是形成傷后關節疼的原因。手術摘除半月板、通過關節內窺鏡技術去除小片撕裂及條形撕裂是易被接受而有效的方法。半月板損傷并非都要立即手術,走路小心保持膝部穩定,關節仍可活動。但有時小的裂片可因走不平坦的路或不協調的姿式等因素而移動,卡在關節間隙的某處,立即劇痛不能行路,醫學上稱為“關節交鎖”,經活動或處理又可“解鎖”,癥狀隨著一聲彈響立即消失。應該對關節交鎖這一特殊現象有所認識。有經驗的患者經過多次體驗往往會自己解鎖,即放松下肢肌肉,輕輕晃動及屈伸膝關節(屈曲旋轉手法),以達到緩解。
2.膝關節游離體
關節交鎖不僅由半月軟損傷引起,還有一個原因是關節內的游離體,其體積甚小,本質是小片軟骨因創傷或變性等原因而由關節面上脫落下來,形如豌豆大小,不骨化者X線照不出來,偶爾可摸到,旋而又不知去向,竄來竄去移動很快,故又稱“關節鼠”,它同樣能卡在關節間隙中,形成交鎖,反復出現以致引起關節腔積液,因平時不疼,往往忽視。癥狀及處理同半月板損傷。
3.髕骨軟化癥
膝關節疼的另一常見的原因是髕骨軟化癥。髕骨是膝前方的一塊圓形骨質,也是膝關節的組成部分,位于股骨下端內外髁間窩的前方,髕骨后面的軟骨面與之相關節。膝關節屈伸活動時髕骨關節面互相接觸可起支點作用,髕骨上下都有韌帶相連,膝關節伸直時,股四頭肌腱帶動髕骨向后擠壓股骨髁,起穩定膝關節的作用。
膝關節反復扭傷或不合理的運動姿勢可引起髕骨關節面的磨損,軟骨失去光澤及彈性,部分軟骨軟化脫落,移動髕骨則引起疼痛。日常活動尚能忍受,只是容易疲勞。活動稍多即招致膝關節疼痛。病人對醫學知識不熟悉,誤以為是全部髕骨軟化,實際病變為髕骨的軟骨軟化。走路過多或道路不平可引起膝關節積液,關節腫脹,旅途中是難以預料的。只要及時休息,恢復很快。如果必須照常活動,趕上行程,可去醫院做關節腔內強地松龍注射,加快癥狀的消失。
我們應該怎樣預防損傷呢?
人在下山的時候,1)膝關節總是處在交替屈膝負重的狀態中,這時韌帶松弛關節很不穩定,全靠支持帶維持,當關節有橫向位移時,極易損傷支持帶,產生細小的纖維段裂,毛細血管出血。表現為:膝內側或外側疼痛,以下山時為重。2)屈膝時關節不穩定,如果受到側向外力或滑動,重心不穩,可扭傷膝關節,造成半月板損傷。表現為:關節內劇烈疼痛,不能屈伸活動,合并關節囊損傷致關節腫脹。
不要過大的負重,如果要鍛煉,可由小漸大不要突擊登山過猛,勻速省力。
途中適當休息,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并補充水分。
帶護膝,加強關節保護。
對于素有膝關節病的人,不宜登坡度過陡的山或上下大的臺階。
總(zong)之,登山勿忘(wang)保護關節,使(shi)它(ta)能更好更長的工(gong)作(zuo)。
!!關于登山中的喝水問題
你頭痛嗎?
你容易疲勞嗎,或者疲勞后很難恢復嗎?
浮腫了?
便密了?
腦水腫、肺水腫了?
這些是每一個登山者在登山過程經常面臨的問題,這里我們要介紹一種高海拔的萬能神藥-那就是水!
在現代的運動理論中,人體水的補充是非常重要而為很多人所重視,這里有一些事實可供我們參考: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成分,胎兒的含水量達到98%,而成人為50%-60%,女性稍偏低。
水的生理作用主要有:消化食物,以體液來溶解營養物質,傳送養分到各個組織,擔負吸收和搬運的任務;排泄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保持細胞形態,提高代謝作用;調節體液粘度,改善體液組織的循環;調節人體體溫,保持皮膚濕潤與彈性。
水是身體唯一能感知缺乏的元素,在感到口渴時,身體脫水已經超過2%,因而運動中,在非口渴時也應補充水份。
即使水的少量缺失(脫水)都會損害身體的運動能力,只要失掉15%的水,生命就有危險。
在運動時,出現脫水將導致:
1.血容量降低
2.皮膚血流減少
3.肌肉內血流量減少
4.溫度升高
5.疲勞
6.血壓降低
7.頭昏眼花
8.暈厥
運動中淡水的補充將“關閉”口渴,“開啟”腎臟,在補充水分同時應補充一定量的無機鹽(na,k,ca,mg)以維持血液中的離子平衡。
在實驗室的測試中發現,丟失4夸特的汗液引起的口渴感,只需要1品脫的淡水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1夸特=2品脫),而攝入帶有無機鹽成分的運動飲料可減少33%的尿液排出。
普通人一天平均攝取2-3升水是適當的。
登山運動,具有其他一切運動的共同特點。然而在現在的登山中,關于補充水的關注卻遠遠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的重視。在登山運動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的今天,以下的現象屢見不鮮:
現象1:很多人到達大本營后,由于水份攝入不足,高山反應持續時間很長,
甚至無法完成既定攀登計劃。
現象2:行進過程中,由于疲勞、寒冷、麻煩,無法及時主動的補充水份,
或者在無意識在口渴以前,即身體脫水以前及時補充水份,造成攀爬疲勞和高山反應加重;在登山訓練過程中,為了訓練所謂的“耐饑渴能力”,在高強度的訓練中減少或者停止水份的攝入,素不知,這樣長時間的脫水將很大的降低身體的機能,影響訓練的效果。
現象3:到達營地后,尤其是高海拔營地,由于疲勞,以及化雪燒水的困難
程度,很多人無法或者不愿大量喝水而只是睡覺休息,導致第二天高山反應加重,或者疲勞無法恢復。
現象4:為了增加口感,很多人飲用咖啡、茶、巧克力,甚至有人飲用酒精
飲料。然而咖啡、茶和巧克力具有利尿作用,只能補充50%有效水份,而酒精的代謝需要大量的水份,從而影響到水份的充分攝入。
區別于其他的體育運動,登山活動是一項特殊的運動。登山一般在高海拔缺氧的特殊環境進行,這種環境對于人體在運動的同時又施加了缺氧的壓力,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對高海拔登山活動中人體的補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為缺氧,你的身體需要更多的紅血球!使血液可以攜帶更多的氧氣,運輸到你的各個組織。到達高海拔后,脊髓將很快產生大量的新紅血球,但是新的紅血球將使得你的血液更加粘稠。
由于高海拔干燥而稀薄的空氣,通過呼吸喪失的水份大量增加,使身體很容易脫水,更為增加了血液的粘稠情況;
為了應對缺氧的情況,人體呼吸頻率加快,深度加大,引起二氧化碳超量排出,造成身體體液環境偏堿性,出現身體“堿中毒”的現象。堿中毒將引起離子平衡紊亂,身體組織細胞開始聚集體液,身體浮腫,甚至出現水腫的情況,同時也造成血液更為粘稠。
血液的粘稠意味著血液循環的緩慢,血液無法很快的到達毛細血管中,氧氣的輸送速度緩慢而效率低下,身體各個器官因缺氧而出現各種反應(比如頭痛),你的肌肉無法得到充足的氧氣,攀登疲勞而緩慢,身體恢復困難。
粘稠的血液造成了肢端組織器官微循環緩慢,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更容易出現各種程度的凍傷。
由于水份攝入量減少和水腫,腸無法獲得足夠的水來稀釋廢物,造成排泄困難,甚至嚴重的便密。
因而,在高海(hai)拔攀登中(zhong),每(mei)一個登山者每(mei)天應該攝入更多的(de)(de)水(shui)(shui)(shui),以(yi)獲(huo)得體內(nei)水(shui)(shui)(shui)的(de)(de)平衡,從而在很短的(de)(de)時間(jian)內(nei)適應高海(hai)拔的(de)(de)環境,獲(huo)得良好的(de)(de)身體狀(zhuang)況(kuang)和(he)體能,擺脫頭(tou)痛、水(shui)(shui)(shui)腫、痔瘡(chuang)、疲勞等一切(qie)痛苦的(de)(de)情(qing)況(kuang),可以(yi)說,水(shui)(shui)(shui)是高海(hai)拔登山的(de)(de)萬能神(shen)藥!
高海拔補充水份的注意事項:
每天攝入大量的水份,大致為4-5升/天;
在出發前的1-2小時內,盡量飲用1-2升的水;
在攀登過程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補充水份;
到達營地后,即使很疲勞,也不要立即睡覺,花點時間化雪,飲用2升左右的水。
咖啡、茶和巧克力都有利尿的效果,它們只能提供50%的有效水分,有必要減少此類飲料的攝入。
如果你想去登頂或者讓頭疼早些消失,不要飲用酒精飲料。酒精的代謝需要大量的水(醉酒的時候,大家都會很口渴),這對你的身體是個很大的負擔。
在水中加入糖可以非常快的在行進過程中補充能量,并且增加口感,各種糖的混合物將加快糖的吸收(葡萄糖、果糖-蜂蜜、蔗糖……);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a,k,ca,mg離子將會改善體液的離子平衡;加入一些維生素,可以有效的補充維生素的攝入,并可以減輕體內“堿中毒的情況”。這樣的飲料配方可以自己配置,也可以購買現成的,果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市面上的運動飲料也不錯。
可見,在高海拔(ba),喝水的(de)(de)情況徹底的(de)(de)決定(ding)了(le)我們(men)的(de)(de)攀登和健康(kang)狀(zhuang)況,正確的(de)(de)喝水將使我們(men)走的(de)(de)更(geng)遠,攀的(de)(de)更(geng)高!
!!登山運動常見疾病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中國戶外資料網”,本文網址://www.8264.cn/1183.html 登山過程中一些容易發生的疾病,并非只見于山區,在平地亦有,但因在登山中多見,故稱登山運動常見疾病。它包括凍傷、雪盲、日照性皮炎、口腔皰疹、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胃腸疾患、痔瘡等。
⑴、高山凍傷
在登山常見疾病中,凍傷發病率較高,尤多見于初次參加登山的運動員。新手缺乏防護的實際經驗,加之初次登山時高山反應重一些,對防凍容易疏忽。
高山凍傷與缺氧有明顯關系。缺氧可引起人體體力、精神的衰退和全身尤其是肢體末梢的循環障礙,以致抗寒的能力大大下降。對缺氧適應不良者,凍傷發生率更高。
高山凍傷與海拔高度也有關系。海拔愈高,氣溫愈低,風速愈大,凍傷發生率愈高。發生凍傷的部位以四肢和顏面為最多。
高山凍傷可分為4度:1度病變在表皮,表現為紅斑;2度侵及真皮,有水泡、腫脹;3度侵及皮下;4度侵及肌肉和骨骼,主要表現為壞死。
1、2度者容易治愈;3度者有可能治愈,亦可能損失部分組織;4度者要損失凍傷的組織(需手術切除)。
凍傷后應先在基地營作一段治療,切忌過快地送至高溫地區,否則患處組織容易潰爛、感染,愈后較差。
治(zhi)(zhi)療方法:①對沒有起皰(pao)(pao)的(de)(de)部位(wei)進行按摩。②在受凍肢體的(de)(de)向心端作(zuo)普魯卡因(yin)封閉。③抽出(chu)水皰(pao)(pao)內液體。④未破皮者外敷中(zhong)藥桑寄生(sheng)膏(gao)。⑤盡早用熱水(40℃左右)浸泡。⑥紅外線理(li)療。⑦4度(du)凍傷初期采用保守(shou)療法,待分(fen)界線形成(cheng)后切除壞死組織。在保守(shou)治(zhi)(zhi)療中(zhong),應注意控制感染,改善局部循環,適時晚期手術治(zhi)(zhi)療。
⑵、雪盲
即日照性眼炎。高山上空氣稀薄,太陽光的穿透阻擋少,加上山地冰雪的反射作用,因此日光的照射遠較平地為烈。
雪盲的主要病因是高山紫外線照射強烈,紅外線的照射亦有一定作用。
雪盲癥狀,初時似有異物顆粒摩擦,隨后眼睛迅速發生嚴重的刺痛或灼痛,羞明、流淚、眼瞼痙攣、視物不清,查體可見整個眼睛腫脹、球結膜明顯充血,有粘液樣分泌,瞳孔縮小,對光反應遲鈍。
患者出現癥狀后應去暗處休息,戴防護眼鏡,點可的松眼藥水及0.5%潘托卡因,止痛消炎。輕癥者3~4小時即可恢復,重癥者可持續5~7日。所遇病例均可完全恢復。但在急性期因疼痛畏光,睜不開眼睛,等于暫時失明,嚴重影響到在高山的活動能力。
預防(fang)方法:在7000米以下(xia)的冰雪地帶或烈日下(xia)進(jin)行,戴(dai)深色防(fang)護鏡(jing);在7000米以上高(gao)(gao)山年,戴(dai)專門防(fang)御紫(zi)、紅外線的高(gao)(gao)山眼(yan)鏡(jing)。
⑶、日照性皮炎
本病常發生于顏面及頸部等暴露部分。
大多數日照性皮炎患者僅有局部皮膚發紅發黑、脫屑的現象,無明顯痛苦,不需治療。部分對紫外線較為敏感的登山者,照射部位可出現紅腫水皰,甚為疼痛,繼之出現黑褐色色素沉著,多在面頰部出現黑色曬斑。皮膚經反射照射,對日光的適應性可逐漸提高。
治療上主要是涂青霉素等消炎軟膏,有皰疹者涂龍膽紫防止感染,局部的炎癥數日即愈。
主要的預防方法是:初到高山,不可在(zai)烈(lie)日下長時(shi)(shi)間(半小時(shi)(shi)以上)赤身運動(dong)或勞動(dong),暴曬時(shi)(shi)間只能逐步增加。在(zai)山地烈(lie)日下進行時(shi)(shi),顏面等暴露部分應涂防曬膏(gao),也可用白紗布(bu)自(zi)制面罩防曬。
⑷、口腔皰疹
本病多(duo)見(jian)于口唇(chun)(chun)、鼻唇(chun)(chun)溝(gou),其次為(wei)口腔內(nei)頰部,表現為(wei)米(mi)粒至黃(huang)豆大(da)小的水皰,其發病原因(yin)與紫(zi)外線(xian)照射、空氣(qi)干燥及消化功能紊亂有關。本病常因(yin)患部有明顯疼痛及腫(zhong)脹而影(ying)響(xiang)進食。治療方法為(wei)外涂龍膽紫(zi)及消炎藥(yao)膏。
⑸、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包括鼻炎、咽喉炎、扁桃體炎、氣管炎等。致病原因與登山時呼吸的形式有關。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以鼻式呼吸為主,而在登山活動中,由于缺氧而不得不張口呼吸,改為口式呼吸為主。這就使得寒冷干燥的空氣在過于頻繁的呼吸活動中破壞了上呼吸道的黏膜保護層,使之壞死脫落,有時就被病菌侵入了而發炎。
主要癥狀為喉痛及咳嗽,多為刺激性的干咳。這種干咳也經常在夜間發作而干擾睡眠,以致影響休息。單一咽喉炎和難以控制的干咳發病率最高,有時可高過90%。
霧化吸(xi)入(ru)(加安(an)息香酊)有一定效(xiao)果。止咳(ke)藥除可待因外,其余(yu)效(xiao)果不大(da)。有明(ming)顯炎(yan)癥,則用抗菌素。
⑹、鼻出血
本病大多為下鼻甲黎氏區的小量出血,偶爾有后鼻道數百毫升的大量出血,主要與空氣干燥有關。但由于缺氧引起的血壓增高、紅細胞過度增多、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等,亦是發病的因素。
小量出血用藥棉堵塞或滴(di)血管(guan)收縮劑(ji)即(ji)可。后鼻道的大量出血,需用紗布壓迫填塞。在高山脫水現象較嚴重(zhong),除注意補充(chong)水分外,可滴(di)甘油等潤滑劑(ji),預(yu)防鼻道干裂。
⑺、胃腸疾患
因缺氧(yang)使(shi)消化(hua)系統功(gong)能紊(wen)亂,故腹瀉、便秘均常發生,以前者多見。使(shi)用幫助(zhu)消化(hua)的稀鹽酸(suan),胃蛋白(bai)酶等,有一(yi)定(ding)效果。此外(wai)應避(bi)免(mian)暴飲暴食(shi),注意腹部保暖。
⑻、痔瘡
在高山發生痔瘡是常見的。在中國登山隊的活動中差不多每次均有這種病例發生。英國1961年的登山科學考察隊中曾普遍發生痔瘡。
這與高山的特殊環境條件有關。登山運動員在高山的帳篷生活中,經常限制在狹小的范圍,睡覺在睡袋里,食物和飲料也大受限制,因此使得體內血流不暢。
從病因學上看,缺氧和寒冷都會引起末梢血管收縮,加之血液濃縮,紅細胞明顯增多,紅細胞壓積增高,這樣靜脈血流在血管的某些環節,如肛門附近的血管叢,容易形成郁血。此外,過度呼吸和負荷過重引起腹壓增高以及經常便秘,這就使得痔瘡在高山條件下成為一種多發的疾病。
病情從輕度的少量出血,直至重度的嵌頓型痔性脫肛,發病較重時嚴重影響活動能力,甚至不能行走。
除了(le)應在(zai)登山前對(dui)隱性(xing)的(de)輕癥進(jin)行(xing)早期(qi)治(zhi)療外,在(zai)登山活動中,即使由(you)于天氣(qi)惡(e)劣被(bei)困居(ju)在(zai)帳(zhang)篷之內,仍要盡可能地做些體(ti)操(cao)運動,以暢舒體(ti)內的(de)血流。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