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孔廟
孔廟位于大同區大龍街,創建于清光緒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當府城于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動工,隨即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即是臺北府的孔廟。創建期間,在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時間,發生了臺灣割讓給日本,第二年日軍進占臺灣,開始了日據時期的年代。至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日本人為建立日語學校,故將孔廟拆除,并在此建立了第一高等女子學校。到了民國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臺北士紳黃贊鈞、陳培根、辜顯榮等人再次邀請及募款建廟事宜。于同年二月成立臺北圣廟建設籌備處,共募集約五千坪作為孔廟的建筑基地。民國四十年(公元一九五一年),織臺北孔子廟管理委員會,推動每年祭典事宜。至民國六十年(公元一九七一年),經行政院核交臺北市政府接管,并于民國六十一年(公元一九七二年),正式成立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臺北孔廟采曲阜本廟建筑,梁柱門窗皆未刻字顯得樸實又莊嚴。孔廟的特征凸顯建筑藝術,其布局依序為萬仞官墻(酒泉街上照墻)泮池、
關鍵字: 臺北市 委員會 市政府 建筑藝術 旅行網 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