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居民每人領導3600元消費券
11月18日,臺行政院長劉兆玄宣布,春節前將以臺灣居民為對象,給每人發放3600元(新臺幣,下同)消費券,限期明年底之前使用完。臺當局意在借此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以填補外需走弱而導致的經濟動能缺口。臺灣經濟8年來年均成長4.1%,外需(凈出口)貢獻率達到約3%,剩下的1%為內需拉動。但今年來,受全球經濟滑坡沖擊,臺灣出口頻亮紅燈,前三季貿易順差比去年同期下降51%,9月、10月兩個月出口額開始了6年多來的首次負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下,臺灣出口前景悲觀。外需走弱無疑,內需拉動就極為關鍵。內需的兩駕馬車投資和消費,兩者相較,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往往波動性大,消費拉動更具穩定性。從10月以來,臺灣府、院領軍人物馬英九和劉兆玄,已多次出動表演消費秀:到果市買水果論箱大采購,到漁市買魚特別聲明別打折,到店家配合促銷大買鞋服。可老百姓似乎不理會這套消費秀,依然緊捂荷包,消費信心逐月走低。在此情形之下,臺當局終于使出狠招:發給每人3600元消費券,限期用完,看你消不消費!消費信心創近8年最低由臺灣中央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推出的臺灣消費者信心指數,是衡量島內消費信心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指數表明,10月份臺灣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52點,已是連續第6個月下滑,跌至2001年開始這項調查7年10個月以來的最低點。消費者信心指數包括物價水平、投資股票時機、島內經濟景氣、家庭經濟狀況、就業機會及耐久性財貨時機等6項指標,10月份6項指標全數下降,且全部落在偏向悲觀區間,其中對未來半年物價以及家庭經濟信心更雙雙跌至谷底。消費信心重挫,導致消費市場嚴重萎縮。據臺主計處統計,全臺零售業已連續數月負增長,9月份零售業營業額為2521億元,負增長5.06%,創2001年10月以來新低。民眾不敢消費,緣于收入減少,不僅薪資縮水,投資也大幅減收。上班族薪資、投資縮水上月臺灣1111人力銀行針對島內上班族的一份調查顯示,有六成上班族近半年持有股票、基金、投資型保單等金融投資性商品,受金融風暴沖擊,造成他們資產減少,平均每人損失26萬元,金融業上班族賠得最慘,平均每人損失37萬元。六成上班族因買了金融商品而遭到投資損失,另四成有幸躲過此類虧損,但薪資縮水,則是幾乎所有上班族都面臨的共同損失。據臺灣主計處公布的數據,今年前8月實質平均薪資、實質經常性薪資 (每月經常可領到的薪水,不包含加班費、分紅、獎金等非固定性的收入),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2.77%及3.01%,雙雙創下1980年有這項統計資料以來最大跌幅。上世紀90年代,臺灣民眾實質平均薪資年均增長約4%,從2000至2007年,實質平均薪資年均成長0.7%,雖然增幅微弱,但畢竟有在增長,但今年來卻負增長2.77%,上班族荷包實實在在扁掉了。居民儲蓄額大幅成長收入少了,不敢消費了,余下的錢也不敢投資了,這時只好選擇銀行儲蓄。儲蓄額越高,說明消費信心和投資信心越低,內需成長越乏力。據臺央行統計,9月份島內銀行定期存款單月暴增1273億元,加上活期存款更是沖破2000億元大關,9月底存款余額創下2.23萬億元的新高。臺 主計處資料顯示,去年島內民眾每人每賺100元,有29.7元拿去儲蓄,儲蓄率是29.7%,創18年來新高;有20.6元拿去投資,投資率是20.6%;兩者的差距 超額儲蓄率,為9.1%。一般而言,儲蓄率越高,代表民眾越不敢消費;投資率越低,代表民眾越看衰景氣。儲蓄率走高,投資率走低,超額儲蓄率就越高。臺灣的儲蓄率10年前僅25%左右,近年因薪資下滑,物價大漲、股市大跌,民間消費更趨保守,儲蓄率因此年年攀高。日前臺主計處報告推估,受到民間消費、民間投資雙雙低迷的影響,明年臺灣的儲蓄率將超過30%,超額儲蓄率升至9.5%,閑置的超額儲蓄將達到1.3萬億元。刺激消費需更多配套給每個臺灣人發3600元消費券,全臺共2300萬民眾,算下來消費券總額將近830億元。劉兆玄對外聲稱,消費券全部用完所能發揮的效應,大約可拉動經濟增長0.64%。對于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消費拉動內需都是極其重要的手段,如何刺激消費,臺當局此次借鑒了之前美國、日本的類似做法,發給民眾消費券,可謂以人為本,用心良苦。然而,消費券的實際作用畢竟太有限,其主要作用更在于象征性,從根本上說,消費源于收入,量入為出永遠是老百姓理財的第一法則。增加收入一是要提高薪資和投資報酬,這有賴于投資大環境的改善,雖然重要但是短期內恐難奏效;二是減少民眾的稅負,交稅少了,等于收入增加了,這是短期內可以采取的做法。臺當局已決定明年起實施減稅計劃,10月底通過了提高個稅起征點的方案,預計減稅額高達250億元,超過500個家庭受惠;同時,針對遺產稅、贈與稅,爭取明年起由現行最高50%的多級稅率調降為10%的單一稅率。目前,行政部門的減稅計劃還有待立法部門的審議通過。
關鍵字: 臺當局 臺灣經濟 擴大內需 新臺幣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