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水舉人村
位于京西門頭溝區的軍響鄉靈水村,形成于遼金時代,不僅村落古老龐大,遼、金、元、明、清時的古民居多,而且過去民間所信仰的諸神盡有,所以多古廟遺址。村里還有很多古樹名木,濃濃的綠蔭,庇護著勃勃的生機,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潤著這座古老的山村。
走進靈水村,不禁讓人由衷地贊嘆她的文脈千年不斷。深厚的歷史積淀賦予靈水村的儒雅氣質,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里hellip;hellip;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里都仿佛記憶著靈水村的學子們誦讀的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村西蓮花山下的靈泉禪寺,是靈水村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廟,也是有文字記載北京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雜記》記載:“靈泉禪寺,在凌(靈)水村起自漢,弘治年間(1485-1505)僧海員重修,庶吉士論記。漢代建筑已是片瓦無存了,我們只能獲得一些明代該寺的情況。
靈泉禪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門青磚仿木結構,歇山式大脊、筒瓦頂,有吻獸、垂獸,四角懸風鈴,石刻件拼砌發券門洞,門額有“靈泉禪寺石刻,并有題記“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開山門第一代住持圓恭立。山門兩側青磚砌筑旁門一座。山門后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闊三間,懸山脊筒瓦頂,有斗拱,拱眼壁繪佛像,殿前有寬大的月臺。三世佛殿兩側各有旁門,東側有配房三間,西側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闊三間,兩側為僧房。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靈泉禪寺宏大的建筑規模和曾經旺盛的香火。靈泉寺,現僅存一座山門、一棵古槐、兩株銀杏樹,其中一棵銀杏樹為雌雄共體,每年都結下金色的果實,算是這座古剎賜留給后人的恩物吧!
村西有南海火龍王廟、天仙圣母廟、觀音堂、二郎廟,這四座廟宇緊緊相鄰。南海火龍王廟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傳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現主要殿堂已無存,只存拔券山門。山門為青磚歇山式建筑,有吻獸,青磚刻匾,周圍刻有蓮瓣,中刻“南海火龍王廟并有款刻“大明嘉靖歲次丙申(1536年)重陽吉日造,曾林鄉重修。
院中兩株直徑達兩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軀干的樹洞中間寄生了直徑20厘米的桑樹,桑柏兩樹,枝繁葉茂,姿態奇絕。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樹直徑達70厘米,榆柏兩樹,蒼黛交映,情趣盎然。人們稱之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靈水村中的“靈水八景中兩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觀中的兩大奇觀。
關鍵字: 二郎廟 觀音堂 銀杏樹